字詞網絡︰ WordNet 《一》 索引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with Python
— Analyzing Text with the Natural Language Toolkit

Steven Bird, Ewan Klein, and Edward Loper

一書第二章第五節《 2.5 WordNet 》之『字詞網絡』概念階層片段

※或可參考【譯著

wordnet-hierarchy

Figure 2-8. Fragment of WordNet concept hierarchy: Nodes correspond to synsets; edges indicate the hypernym/hyponym relation, i.e., the relation between superordinate and subordinate concepts.

WordNet』字詞網絡計畫啟始於一九八五年,在普林斯頓大學『認知科學實驗室』由心理學教授『喬治‧A‧米勒』 George Armitage Miller 的指導下建立和維護的英語『詞彙資料庫』 lexical database 字典。因為它包含了多種『字詞』間之『語義關係』,所以別於通常意義下的『字典』。『WordNet』是什麼?也許最好先讀讀『創造者』怎麼說︰

What is WordNet?

Any opinions,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or recommendations expressed in this material are those of the creators of WordNet and do not necessarily reflect the views of any funding agency or Princeton University.When writing a paper or producing a software application, tool, or interface based on WordNet, it is necessary to properly cite the source. Citation figures are critical to WordNet funding.

About WordNet

WordNet® is a large lexical database of English. Nouns, verbs, adjectives and adverbs are grouped into sets of cognitive synonyms (synsets), each expressing a distinct concept. Synsets are interlinked by means of conceptual-semantic and lexical relations. The resulting network of meaningfully related words and concepts can be navigated with the browser. WordNet is also freely and publicly available for download. WordNet’s structure makes it a useful tool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nd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WordNet superficially resembles a thesaurus, in that it groups words together based on their meanings. However, there are some important distinctions. First, WordNet interlinks not just word forms—strings of letters—but specific senses of words. As a result, words that are found in close proximity to one another in the network are semantically disambiguated. Second, WordNet labels the semantic relations among words, whereas the groupings of words in a thesaurus does not follow any explicit pattern other than meaning similarity.

Structure

The main relation among words in WordNet is synonymy, as between the words shut and close or car and automobile. Synonyms–words that denote the same concept and are interchangeable in many contexts–are grouped into unordered sets (synsets). Each of WordNet’s 117 000 synsets is linked to other synsets by means of a small number of “conceptual relations.” Additionally, a synset contains a brief definition (“gloss”) and, in most cases, one or more short sentences illustrating the use of the synset members. Word forms with several distinct meanings are represented in as many distinct synsets. Thus, each form-meaning pair in WordNet is unique.

Relations

The most frequently encoded relation among synsets is the super-subordinate relation (also called hyperonymy, hyponymy or ISA relation). It links more general synsets like {furniture, piece_of_furniture} to increasingly specific ones like {bed} and {bunkbed}. Thus, WordNet states that the category furniture includes bed, which in turn includes bunkbed; conversely, concepts like bed and bunkbed make up the category furniture. All noun hierarchies ultimately go up the root node {entity}. Hyponymy relation is transitive: if an armchair is a kind of chair, and if a chair is a kind of furniture, then an armchair is a kind of furniture. WordNet distinguishes among Types (common nouns) and Instances (specific persons, countries and geographic entities). Thus, armchair is a type of chair, Barack Obama is an instance of a president. Instances are always leaf (terminal) nodes in their hierarchies.

Meronymy, the part-whole relation holds between synsets like {chair} and {back, backrest}, {seat} and {leg}. Parts are inherited from their superordinates: if a chair has legs, then an armchair has legs as well. Parts are not inherited “upward” as they may be characteristic only of specific kinds of things rather than the class as a whole: chairs and kinds of chairs have legs, but not all kinds of furniture have legs.

Verb synsets are arranged into hierarchies as well; verbs towards the bottom of the trees (troponyms) express increasingly specific manners characterizing an event, as in {communicate}-{talk}-{whisper}. The specific manner expressed depends on the semantic field; volume (as in the example above) is just one dimension along which verbs can be elaborated. Others are speed (move-jog-run) or intensity of emotion (like-love-idolize). Verbs describing events that necessarily and unidirectionally entail one another are linked: {buy}-{pay}, {succeed}-{try}, {show}-{see}, etc.

Adjectives are organized in terms of antonymy. Pairs of “direct” antonyms like wet-dry and young-old reflect the strong semantic contract of their members. Each of these polar adjectives in turn is linked to a number of “semantically similar” ones: dry is linked to parched, arid, dessicated and bone-dry and wet to soggy, waterlogged, etc. Semantically similar adjectives are “indirect antonyms” of the contral member of the opposite pole. Relational adjectives (“pertainyms”) point to the nouns they are derived from (criminal-crime).
There are only few adverbs in WordNet (hardly, mostly, really, etc.) as the majority of English adverbs are straightforwardly derived from adjectives via morphological affixation (surprisingly, strangely, etc.)

Cross-POS relations

The majority of the WordNet’s relations connect words from the same part of speech (POS). Thus, WordNet really consists of four sub-nets, one each for nouns, verbs, adjectives and adverbs, with few cross-POS pointers. Cross-POS relations include the “morphosemantic” links that hold among semantically similar words sharing a stem with the same meaning: observe (verb), observant (adjective) observation, observatory (nouns). In many of the noun-verb pairs the semantic role of the noun with respect to the verb has been specified: {sleeper, sleeping_car} is the LOCATION for {sleep} and {painter}is the AGENT of {paint}, while {painting, picture} is its RESULT.

More Information

Fellbaum, Christiane (2005). WordNet and wordnets. In: Brown, Keith et al. (eds.),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Second Edition, Oxford: Elsevier, 665-670

 

若想進一步了解,可以閱讀『喬治‧A‧米勒』 與其他作者所寫的《五篇 WordNet 介紹論文集》︰

Introduction to WordNet: An On-line Lexical Database …

wordnetcode.princeton.edu/5papers.pdf
由 GA Miller 著作

Introduction to WordNet: An On-line Lexical Database. George A. Miller, Richard Beckwith, Christiane Fellbaum,. Derek Gross, and Katherine Miller. (Revised August 1993)

 

【第一篇論文‧摘要】

Introduction to WordNet: An On-line Lexical Database

George A. Miller, Richard Beckwith, Christiane Fellbaum,
Derek Gross, and Katherine Miller

(Revised August 1993)

WordNet is an on-line lexical reference system whose design is inspired by current psycholinguistic theories of human lexical memory. English nouns, verbs, and adjectives are organized into synonym sets, each representing one underlying lexical concept. Different relations link the synonym sets.

 

【第二篇論文‧摘要】

Nouns in WordNet: A Lexical Inheritance System

George A. Miller

(Revised August 1993)

Definitions of common nouns typically give a superordinate term plus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that information provides the basis for organizing noun files in WordNet. The superordinate relation (hyponymy) generates a hierarchical semantic organization that is duplicated in the noun files by the use of labeled pointers between sets of synonyms (synsets). The hierarchy is limited in depth, seldom exceeding more than a dozen levels.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are entered in such a way as to create a lexical inheritance system, a system in which each word inherits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f all its superordinates. Three types of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are discussed: attributes (modification), parts (meronymy), and functions (predication), but only meronymy is presently implemented in the noun files. Antonymy is also found between nouns, but it is not a fundamental organizing principle for nouns. Coverage is partitioned into twenty-five topical files, each of which deals with a different primitive semantic component.

 

【第三篇論文‧摘要】

Adjectives in WordNet

Christiane Fellbaum, Derek Gross, and Katherine Miller

(Revised August 1993)

WordNet divides adjectives into two major classes: descriptive and relational. Decriptive adjectives ascribe to their head nouns values of (typically) bipolar attributes and consequently are organized in terms of binary oppositions (antonymy) and similarity of meaning (synonymy). Descriptive adjectives that do not have direct antonyms are said to have indirect antonyms by virtue of their semantic similarity to adjectives that do have direct antonyms. WordNet contains pointers between descriptive adjectives expressing a value of an attribute and the noun by which that attribute is lexicalized. Reference-modifying adjectives have special syntactic properties that distinguish them from other descriptive adjectives. Relational adjectives are assumed to be stylistic variants of modifying nouns and so are cross-referenced to the noun files. Chromatic color adjectives are regarded as a special case.

 

【第四篇論文‧摘要】

English Verbs as a Semantic Net

Christiane Fellbaum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emantic network of English verbs in WordNet. The semantic relations used to build networks of nouns and adjectives cannot be applied without modification, but have to be adapted to fit the semantics of verbs, which differ substantially
from those of the other lexical categories. The nature of these relations is discussed, as is their distribution throughout different semantic groups of verbs, which determines certain idiosyncratic patterns of lexicalization. In addition, four variants of lexical entailment are distinguished, which interact in systematic ways with the semantic relations. Finally, the lexical properties of the different verb groups are outlined.

 

【第五篇論文】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dNet Lexical Database
and Searching Software†

Richard Beckwith, George A. Miller, and Randee Tengi

 

 

── 自主學習常始於查詢、摘要、書單以及索引 ──

 

 

 

 

 

失之豪釐,差以千里!!《下》

也許那『踏天之梯』『及時』出現是有原故的。天旱』之所以望『雲霓』,盼『及時雨』之『甘霖』。人果能『』上『天之梯』 !正是『大 T 』之心願的吧!!

△︰ 有如歷來一樣,在這神聖的『春之祭』之時,我們定舉辦『生生』之展︰

志在參與,
名實相符。

讓我們『揮手風迎』,今年『不息獎』得主,介紹『得獎作品』── tinyiot ── 的吧!

朋比翼鳥‧有社明朋

明月當空‧始神月比

社神廢祀‧無廢當翼

有始無終‧終祀空鳥

天下『朋比』為伴,互助學習,宛若振『』高飛的《大鵬》『』;這時日月『』,『』正『當空』曌ㄓㄠˋ── 照也 ──。結『』祭『』,誠心是本,香『』『』免;此刻《乾坤》『有始』開新局,『彌勒』住世永『無終』!!!

若是能解『武功』有所謂『內功』與『外功』,『內功』也就是『練功』之『心法』,由通達『此功』『是什麼』到『為什麼』,『外功』就是『此功』的『 Know How』,大概『內外兼修』之事『思過半矣』的吧。

所以打算應用『感測器』 Sensors 於『 IoT 』的人,自然『需要』 Need To 了解『量測』這『事務』,才容易達成『想要』 Want to 的那『東西』。有關『誤差』之基本『觀念』,以及『數據處理』的一般『方法』,讀者可以閱讀

實驗數據的處理與分析

一文多作理解。作者不過『杯水車薪』,徒擔心測『杯水』怕那『儀器』不夠『靈敏』,用『秤坨』量『車薪』恐是『操作』不當 ,也只能『杯水車薪』點滴一番,起個薪火罷了。

尤其注意

篩選數據者之誤

一九七四年美國大物理學家理查‧費曼 Richard Phillips Feynman 曾經在『加州理工學院』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的一場畢業典禮演說當中述說『草包族科學』Cargo cult science,他其中有一段講:

從過往的經驗,我們學到了如何應付一些自我欺騙的情況。舉個例子,密立根做了個油滴實驗,量出了電子的帶電量,得到一個今天我們知道是不大對的答案。他的資料有點偏差,因爲他用了個不準確的空氣粘滯係數數值。於是,如果你把在密立根之後、進行測量電子帶電量所得到的資料整理一下,就會發現一些很有趣的現象把這些資料跟時間畫成座標圖,你會發現這個人得到的數值比密立根的數值大一點點,下一個人得到的資料又再大一點點,下一個又再大上一點點,最後,到了一個 更大的數值才穩定下來。

為 什麼他們沒有在一開始就發現新數值應該較高?── 這件事令許多相關的科學家慚愧臉紅 ── 因爲顯然很多人的做事方式是當他們獲得一個比密立根數值更高的結果時,他們以爲一定哪裡出了錯,他們會拚命尋找,並且找到了實驗有錯誤的原因。另一方面,當他們獲得的結果跟密立 根的相仿時,便不會那麼用心去檢討。因此,他們排除了所謂相差太大的資料,不予考慮。我們現在已經很清楚那些伎倆了,因此再也不會犯同樣的毛病。

更需小心

準確與精密

概念之區分。

High_accuracy,_Low_Precision
一般射擊結果為低準確度,低精密度;惟以槍隻調校為目的的射擊,則屬於高準確度,低精密度

High_accuracy,High_precision
高準確度,高精密度

Low_accuracy,_High_precision
低準確度, 高精密度

Low_accuracy,_Low_precision
低準確度,低精密度

引自維基百科︰

準確度』 Accuracy 與『精密度』 Precision 是在科學、工程學、工業及統計學等範疇上一個重要概念。

準確度是每一次獨立的測量之間,其平均值與已知的數據真值之間的差距(與理論值相符合的程度)。例如:多次實驗結果其平均值接近於已知的數據真值(理論值),可知道數據「準確」,或是數據具有「高準確度」;反之,平均值與已知的數據真值差距較大,表示實驗數據不準確,或準確度不高。

精密則是當實驗數據很精準時,會要求實驗有高度的再現性,表示實驗數據是可信的,也就是實驗數據需要具有高精密度。(多次量度或計算的結果的一致程度)。

一個結果必須要同時符合『準確』與『精密』這兩個條件,才可算是『精準』。

常見文獻以射擊彈著點分佈情形來說明準確度與精密度的意義如圖示,初看似乎簡明易懂,實際仍隱含認知的盲點。以射擊而言每一彈著點均儘量接近靶心才稱得上精確或是精準;最左邊圖示就一般射擊而言屬於低準確度低精密度。如果是期望求得彈道與瞄準機制間的關係、以槍隻調校為目的的射擊,其本質與一般真值未知的測量或實驗相同,同一最左邊圖示因為彈著點分佈其平均值接近靶心,依準確度的定義則屬於高準確度低精密度。

中的』,距離『目標』多遠,決定『準確性』;『密集』,『各次』的『結果』彼此『相近』,確立『精密度』 。既『中的』又『密集』,才是『量測』之『精準儀器』。

最好知道

數據呈現方式

引自維基百科︰

移動平均』 MA  Moving Average ,又稱『移動平均線』簡稱『均線』,是技術分析中一種分析時間序列數據的工具。最常見的是利用股價、回報或交易量等變數計算出移動平均。

移動平均可撫平短期波動,反映出長期趨勢或周期。數學上,移動平均可視為一種卷積 CMA cumulative moving average。

點金靈-MA_MV
移動平均

MovingAverage
Moving Average

計算方法︰

如果『數據』 x_{t_i} 依『時間序列』 t_0, t_1, t_2, \cdots 而得,表示成 x_0, x_1, x_2, \cdots

假使當下 t_n

\textit{CMA}_n = {{x_1 + \cdots + x_n} \over n}

那麼,下一刻 t_{n+1}

\textit{CMA}_{n+1} = {{x_{n+1} + n \cdot \textit{CMA}_n} \over {n+1}}

這有什麼『意義』嗎?難到不是『如實』顯示『數據』比較『好』嗎??設想要是你有一臺『精準』且『靈敏』的溫度計,每秒可以報十個 N_1 N_2 N_3 . n_1 n_2 n_3 n_4 n_5 這樣的『數據』。用它來讀今日戶外『氣溫』,一旦風吹草動,果真『靈敏』的『數字亂跳』 ,大概不『易讀』的吧。豈不是無故遭受機器霸凌!一個不明『度量』的人,難到不認為那台『溫度計』是『壞』了吧!!

所以『呈現』任何數據文字,最好用著『將心比心』之法,善體『讀者』的『角度』為上︰

禮記‧經解》:

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於未形使人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繆以千里 。』此之謂也。

 

 

 

 

 

失之豪釐,差以千里!!《中》

假使說一個系統 S 很『靈敏』 sensitive ,是講當系統的『輸入』 I 有一點『變化』 \Delta I ,系統之『輸出』 O ,產生很大的『改變』 \Delta O ,也就是說

\frac{\Delta O}{\Delta I} 的『比值』很大。

然而『靈敏度』 Sensitivity 一詞,用於不同的領域、場合,常帶著點不同的意味,遇到此詞時,避免望文生義。如果將『靈敏度』用於『量測儀器』,通常是指儀表對於『輸入變化』的『分辨能力』 ,一般用著某種 \frac{\Delta O}{\Delta I} 之『比值』來表示。

Rayleigh_criterion_plot
瑞利準則

比方說 一個光學儀器的『角分辨度』 Angular resolution

\theta \approx \sin \theta = 1.220 \frac{\lambda}{2 R}

表示要是透鏡和兩個物件之間的夾角少於 \theta ,透鏡的觀察者便無法分辨出有兩個物件。不要以為『分辨能力』愈『』,就一定是愈『』,通常顯微鏡的放大倍數『越高』,可能操作上也『越難』 。設使每個人的『視力』都能睹『秋毫之末』,怕世間『』『』的『標準』會變的吧?難想像會發明『幾 K 』的電視的哩!

『量測裝置』 S_M 是一個『物理系統』,待量測『自然萬象』 S_P 也是一個『物理系統』,彼此『交互作用』 ── 能量和物質轉化與交換 ──,得到『度量』之數據,『測知』現象系統的『狀態』。自考察『現象』之『狀態』上來講,假使從『微觀上』將之當成由『粒子系統』所構成,或許可以用『相空間』之『相圖』來觀察︰

300px-Focal_stability

430px-Pendulum_Phase_Portrait

Hamiltonian_flow_classical

340px-Limitcycle.svg

一個質量 m 物體,初始位置在 x_0,初始速度為 v_0 ,在 x 軸上運動,依據牛頓的第二運動定律,它的運動滿足一個二階微分方程式︰

\vec{F} = m \cdot \vec{a} = m \cdot \frac{d^2 x}{dt^2}

一般而言,除了一些特殊的力 \vec{F} 的形式,比方說簡諧運動之線性彈力 F = k \cdot x,微分方程式很難有『確解』,大概都得用『數值分析』的方式求解。那麼有沒有另一種運動描述辦法的呢?龐加萊和玻爾茲曼 Boltzmann 等人發展了『相空間』phase space 的想法,因為物體一旦給定了初始位置與初始速度── 一般使用動量 p = m \cdot v ──,它的運動軌跡就由牛頓的第二運動定律所確定,相空間是一個 (位置,動量) 所構成的座標系,這樣該物體的運動軌跡就畫出了相空間裡的一條線 ── 叫做相圖 phase diagram ──。一般這條曲線不會『自相交』,因為相交代表有不同的運動軌跡可以選擇,所以一旦相交會就只能是一種『週期運動』。龐加萊在研究三體問題的相圖時,卻發現只要『初始點』──  位置或動量 ──,極微小的變化,相圖就發生很大的改變,這種『敏感性』可能導致系統的『不可預測性』或是『不穩定性』。那我們的太陽系是穩定的嗎??

要是『相空間』之『相圖』發生了『相交』?也許是碰到『混沌』的吧!還是遭遇了『相變』。

相變Phase transition 是一種『臨界』現象︰

Phase transitions occur when the thermodynamic free energy of a system is non-analytic for some choice of thermodynamic variables (cf. phases). This condition generally stems from the interactions of a large number of particles in a system, and does not appear in systems that are too small. 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phase transitions can occur and are defined for non-thermodynamic systems, where temperature is not a parameter.

這個『』『解析的』,豈是『敏感』一詞了得,也許那時 S_P 系統就沒有『回頭路』的了!!

Phase-diag2.svg

A typical phase diagram. The dotted line gives the anomalous 【異常的】behavior of water.

Comparison_carbon_dioxide_water_phase_diagrams.svg

Comparison of phase diagrams of carbon dioxide (red) and water (blue) explaining their different phase transitions at 1 atmosphere

 

現今是否已經到了,必須認真『思量』『 Tux拿破崙

 

△

世上只有兩種力量:利劍和思想。從長而論,利劍總是敗在思想手下 ── 拿破崙

△︰ ☆ 隨著候鳥前往遙遠的『 科赫王國』已逾百年,還不知能不能借得來『雪花製造機』 呢?而今海水升溫,兩極崩解,危在旦夕, Tux 們!我們不能再哀嘆 ㄊ 了!依靠自己保鄉衛土 ㄊ 吧!!德不孤,必有鄰啊!

洛水小海龜已來助陣的嘍,傳了一幅『女偊』得道圖 ㄊ 呦!!『大 T 』化解為『 ㄏㄓ』之法,可得『極地震盪』先機,天助 Tux ,天助 Tux ㄊㄊㄊㄜˋ♬

……

的『誥命』之時??

然而『量測』總有

誤差』 = 測量值 – 真值

,事實上或許還受著

測不準原理

相對論將『觀察者』帶入物理,改變了『量測』的基本觀念。雖然無限精準的『測量』即使作不到,尚且還可以想像。但是量子力學把『量測』的『測不準』原理放進物理,就是說連想像『粒子』的『軌跡』在原理上都不『允許』!!量子力學是使用著『運算子』operator 的語言來描寫微小粒子之『事件概率』的『波函數』。那『測不準原理』是什麼呢?所謂『經典物理學』classic physics 對一個『物體』運動軌跡的描述是由它的『位置』和『速度』或說『動量』所確定的,一九二七年德國的維爾納‧海森堡 Werner Heisenberg  卻講任何『量子系統』之『量測』必為如下的關係式所制約︰

\Delta x \Delta p \ge  \hbar

\Delta t \Delta E \ge  \hbar

這並不是因為觀察者的量測,影響了系統── 比方說用粗大的溫度計量一小杯水的溫度 ──所導致的『觀察者效應』,而是宇宙的本質如此

所『支配』。萬一…… 當然最好是 …

God bless us !!!

 

 

 

 

 

失之豪釐,差以千里!!《上》

史記《太史公自序》︰

上大夫壺遂曰:「昔孔子何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聞董生曰:『周道衰廢,孔子為魯司寇,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故長於變;禮經紀人倫,故長於行;書記先王之事,故長於政;詩記山川谿谷禽獸草木牝牡雌雄,故長於風;樂樂所以立,故長於和;春秋辯是非,故長於治人。是故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義。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春秋文成數萬,其指數千。萬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豪釐,差以千里』。故曰『臣弒君,子弒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漸久矣』。故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讒而弗見,後有賊而不知。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經事而不知其宜,遭變事而不知其權。為人君父而不通於春秋之義者,必蒙首惡之名。為人臣子而不通於春秋之義者,必陷篡弒之誅,死罪之名。其實皆以為善,為之不知其義,被之空言而不敢辭。夫不通禮義之旨,至於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則犯,臣不臣則誅,父不父則無道,子不子則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過也。以天下之大過予之,則受而弗敢辭。故春秋者,禮義之大宗也。夫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法之所為用者易見,而禮之所為禁者難知。

司馬遷在《史記》的最後一篇《太史公自序》裡所說的

失之豪釐,差以千里

應是源自《觀測之『測天文』 》一文中,所講的那個『觀天』的『傳統』︰

汝阴侯圭表

圭表

圭表图. 日晷图

中國古代觀天』的傳統,那麼是否什麼樣的『工具?也許石雲里教授對阜陽考古出土之西漢的一組四件『汝陰侯圭表』之解說︰『這两件文物不僅是兩千多年前古人用来觀测天象的天文儀器,而且 ,此件圭表是世界上迄今為止所見最早的圭表實物,二十八宿星盤更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天体位置觀測儀器實物,是中國渾儀的始祖,清楚的道明了這個傳統之來歷。由此說來,也許傳聞木製華表於交通之要津供人書寫諫言以針砭時弊,恐怕也不是無故的空穴來風之事。然而在古代即使是這樣的一個簡單』的儀器,都不知需經幾世幾代積累才能夠發明創造』,對於活在知識爆炸』時代的今人來講,很可能覺得是非常的不可思議吧!!

地球西向東自轉,於是太陽東昇西落,本身就是一個天文時鐘。雖然日月對地球海洋潮汐的吸引力使轉速逐漸變慢每百年大約一日增加 1.6 毫秒,導致一年的天數也慢慢的減少,有證據表明四億年前之泥盆紀中期一年曾經是四百天。即使如此,也看得出來這個天文鐘之『準確』的了。所以只是用一個簡單的日晷,長時間的觀察紀錄晷影長短,能知道很多的事也就不奇怪了。

或許出於《周髀算經

「髀」,拼音:bì,注音:ㄅㄧˋ,也簡稱《周髀》,是中國古代一本數學專業書籍,在中國唐代收入《算經十書》,並為《十經》的第一部。

周髀的成書年代至今沒有統一的說法,有人認為是周公所作,也有人認為是在西漢末年寫成。

周髀算經》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天文曆算著作,也是中國流傳至今最早的數學著作,是後世數學的源頭,其算術化傾向決定中國數學發展的性質,歷代數學家奉為經典。

周髀算經》《卷上》

昔者周公問於商高曰:「竊聞乎大夫善數也,請問古者包犧周天曆度。夫天不可階而升,地不可得尺寸而度。請問數安從出

商高曰:「數之法,出於圓方。圓出於方,方出於矩。矩出於九九八十一。故折矩,以為句廣三,股脩四,徑隅五。既方之外,半其一矩。環而共盤,得成三、四、五。兩矩共長二十有五,是謂積矩。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數之所生也。

句股圓方圖:

句股圓方圖1

句股圓方圖2

周公曰:「大哉言數!請問用矩之道?」

商高曰:「平矩以正繩,偃矩以望高,覆矩以測深,臥矩以知遠,環矩以為圓,合矩以為方。方屬地,圓屬天,天圓地方。方數為典,以方出圓。笠以寫天。天青黑,地黃赤。天數之為笠也,青黑為表,丹黃為裏,以象天地之位。是故知地者智,知天者聖。智出於句,句出於矩。夫矩之於數,其裁制萬物,唯所為耳。周公曰:「善哉!」

昔者榮方問於陳子,曰:「今者竊聞夫子之道。知日之高大,光之所照,一日所行,遠近之數,人所望見,四極之窮,列星之宿,天地之廣袤,夫子之道皆能知之。其信有之乎?」陳子曰:「然。」榮方曰:「方雖不省,願夫子幸而說之。今若方者可教此道邪?」陳子曰:「然。此皆算術之所及。子之於算,足以知此矣。若誠累思之。」

於是榮方歸而思之,數日不能得。復見陳子曰:「方思之不能得,敢請問之。」陳子曰:「思之未熟。此亦望遠起高之術,而子不能得,則子之於數,未能通類。是智有所不及,而神有所窮。夫道術,言約而用愽者,智類之明。問一類而以萬事達者,謂之知道。今子所學,算數之術,是用智矣,而尚有所難,是子之智類單。夫道術所以難通者,既學矣,患其不博。既博矣,患其不習。既習矣,患其不能知。故同術相學,同事相觀。此列士之愚智,賢不肖之所分。是故能類以合類,此賢者業精習智之質也。夫學同業而不能入神者,此不肖無智而業不能精習。是故算不能精習,吾豈以道隱子哉?固復熟思之。」

榮方復歸,思之,數日不能得。復見陳子曰:「方思之以精熟矣。智有所不及,而神有所窮,知不能得。願終請說之。」陳子曰:「復坐,吾語汝。」於是榮方復坐而請。陳子說之曰:「夏至南萬六千里,冬至南十三萬五千里,日中立竿測影。此一者天道之數。周髀長八尺,夏至之日晷一尺六寸。髀者,股也。正晷者,句也。正南千里,句一尺五寸。正北千里,句一尺七寸。日益表南,晷日益長。候句六尺,即取竹,空徑一寸,長八尺,捕影而視之,空正掩日,而日應空之孔。由此觀之,率八十寸而得徑一寸。故以句為首,以髀為股。從髀至日下六萬里,而髀無影。從此以上至日,則八萬里。若求邪至日者,以日下為句,日高為股。句、股各自乘,并而開方除之,得邪至日,從髀所旁至日所十萬里。以率率之,八十里得徑一里。十萬里得徑千二百五十里。故曰,日晷徑千二百五十里。」

日高圖

400px-Rigaotu1213CE

法曰:「周髀長八尺,句之損益寸千里。故曰:極者,天廣袤也。今立表高八尺以望極,其句一丈三寸。由此觀之,則從周北十萬三千里而至極下。」榮方曰:「周髀者何?」

陳子曰:「古時天子治周,此數望之從周,故曰周髀。髀者,表也。日夏至南萬六千里,日冬至南十三萬五千里,日中無影。以此觀之,從南至夏至之日中十一萬九千里。北至其夜半亦然。凡徑二十三萬八千里。此夏至日道之徑也,其周七十一萬四千里。從夏至之日中,至冬至之日中十一萬九千里。北至極下亦然。則從極南至冬至之日中二十三萬八千里。從極北至其夜半亦然。凡徑四十七萬六千里。此冬至日道徑也,其周百四十二萬八千里。從春秋分之日中北至極下十七萬八千五百里。從極下北至其夜半亦然。凡徑三十五萬七千里,周一百七萬一千里。故曰:月之道常緣宿,日道亦與宿正。南至夏至之日中,北至冬至之夜半,南至冬至之日中,北至夏至之夜半,亦徑三十五萬七千里,周一百七萬一千里。

「春分之日夜分以至秋分之日夜分,極下常有日光。秋分之日夜分以至春分之日夜分,極下常無日光。故春秋分之日夜分之時,日所照適至極,陰陽之分等也。冬至、夏至者,日道發歛之所生也至,晝夜長短之所極。春秋分者,陰陽之脩,晝夜之象。晝者陽,夜者陰。春分以至秋分,晝之象。秋分至春分,夜之象。故春秋分之日中光之所照北極下,夜半日光之所照亦南至極。此日夜分之時也。故曰:日照四旁各十六萬七千里。

「人望所見,遠近宜如日光所照。從周所望見北過極六萬四千里,南過冬至之日三萬二千里。夏至之日中,光南過冬至之日中光四萬八千里,南過人所望見一萬六千里,北過周十五萬一千里,北過極四萬八千里。冬至之夜半日光南不至人所見七千里,不至極下七萬一千里。夏至之日中與夜半日光九萬六千里過極相接。冬至之日中與夜半日光不相及十四萬二千里,不至極下七萬一千里。夏至之日正東西望,直周東西日下至周五萬九千五百九十八里半。冬至之日正東西方不見日。以算求之,日下至周二十一萬四千五百五十七里半。凡此數者,日道之發歛。冬至、夏至,觀律之數,聽鐘之音。冬至晝,夏至夜。差數及,日光所還觀之,四極徑八十一萬里,周二百四十三萬里。

「從周至南日照處三十萬二千里,周北至日照處五十萬八千里,東西各三十九萬一千六百八十三里半。周在天中南十萬三千里,故東西矩中徑二萬六千六百三十二里有奇。周北五十萬八千里。冬至日十三萬五千里。冬至日道徑四十七萬六千里,周一百四十二萬八千里。日光四極當周東西各三十九萬一千六百八十三里有奇。」

此方圓之法。

萬物周事而圓方用焉,大匠造制而規矩設焉,或毀方而為圓,或破圓而為方。方中為圓者謂之圓方,圓中為方者謂之方圓也。

七衡圖

400px-Qihengtu1213CE

凡為此圖,以丈為尺,以尺為寸,以寸為分,分一千里。凡用繒方八尺一寸。今用繒方四尺五分,分為二千里。

呂氏曰:「凡四海之內,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

凡為日月運行之圓周,七衡周而六間,以當六月節。六月為百八十二日、八分日之五。故日夏至在東井極內衡,日冬至在牽牛極外衡也。衡復更終冬至。故曰:一歲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一歲一內極,一外極。三十日、十六分日之七,月一外極,一內極。是故衡之間萬九千八百三十三里、三分里之一,即為百步。欲知次衡徑,倍而增內衡之徑。二之以增內衡徑。次衡放此。

內一衡徑二十三萬八千里,周七十一萬四千里。分為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度得一千九百五十四里二百四十七步、千四百六十一分步之九百三十三。

次二衡徑二十七萬七千六百六十六里二百步,周八十三萬三千里。分里為度,度得二千二百八十里百八十八步、千四百六十一分步之千三百三十二。

次三衡徑三十一萬七千三百三十三里一百步,周九十五萬二千里。分為度,度得二千六百六里百三十步、千四百六十一分步之二百七十。

次四衡徑三十五萬七千里,周一百七萬一千里。分為度,度得二千九百三十二里七十一步、千四百一十分步之六百六十九。

次五衡徑三十九萬六千六百六十六里二百步,周一百一十九萬里。分為度,度得三千二百五十八里十二步、千四百六十一分步之千六十八。

次六衡徑四十三萬六千三百三十三里一百步,周一百三十萬九千里。分為度,度得三千五百八十三里二百五十四步、千四百六十一分步之六。

次七衡徑四十七萬六千里,周一百四十二萬八千里。分為度,得三千九百九里一百九十五步、千四百六十一分步之四百五。

其次,日冬至所北照,過北衡十六萬七千里。為徑八十一萬里,周二百四十三萬里。分為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度得六千六百五十二里二百九十三步、千四百六十一分步之三百二十七。過此而往者,未之或知。或知者,或疑其可知,或疑其難知。此言上聖不學而知之。故冬至日晷丈三尺五寸,夏至日晷尺六寸。冬至日晷長,夏至日晷短。日晷損益,寸差千里。故冬至、夏至之日,南北遊十一萬九千里,四極徑八十一萬里,周二百四十三萬里。分為度,度得六千六百五十二里二百九十三步、千四百六十一分步之三百二十七。此度之相去也。

其南北游,日六百五十一里一百八十二步、一千四百六十一分步之七百九十八。

術曰:置十一萬九千里為實,以半歲一百八十二日、八分日之五為法,而通之,得九十五萬二千,為實。所得一千四百六十一為法,除之。實如法得一里。不滿法者,三之,如法得百步。不滿法者,十之,如法得十步。不滿法者,十之,如法得一步。不滿法者,以法命之。

 

的求『日高』之法,大概就是

失之豪釐,差以千里

的成因。

300px-海岛算经

四庫全書海島算經

220px-Sea_island_survey

如果用《海島算經

三國時代魏國數學家劉徽所著的測量學著作,原為《劉徽九章算術注》第九卷勾股章內容的延續和發展,名為《九章重差圖》,附於《劉徽九章算術注》 之後作為第十章。唐代將《重差》從《九章》分離出來,單獨成書,按第一題今有望海島」,取名為《海島算經》,是《算經十書》之一。

劉徽《海島算經》「使中國測量學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使「中國在數學測量學的成就,超越西方約一千年」(美國數學家弗蘭克·斯委特茲語)

之圖來作『三角測量』的計算︰

\overline{GH} = D
\overline{BG} = X
\overline{AB} = H
 \angle AHB = \alpha
 \angle AGB = \beta

\tan(\alpha) = \frac{H}{D + X}
\tan(\beta) = \frac{H}{X}

Sea_Island_Measurement

 

可以得到

 H = D \cdot \tan(\alpha) \cdot \frac{1}{1 - \frac{\tan(\alpha)}{\tan(\beta)}}

然而『天很高,日很遠』,因此 \angle \beta \approx \angle \alpha ,故而很難『度量』的『精準』,一點點『角度』之『誤差』就產生了那個

失之豪釐,差以千里

的吧!!

 

 

 

 

 

語‧飛語‧飛飛語;言‧流言‧流流言

如果《飛劍》可『殺人』,《飛語》令人『心碎』;

假使《流水》能『無情』,《流言》使人『絕命』。

 

從《茱莉亞羅伯茨妹妹自殺原因:不堪語言暴力》這篇報導,以及《茱莉亞‧羅伯茨:妹妹自殺後苦痛難熬》那篇報導,看

流言飛語》之『語言暴力』的『悲劇』何時休?!

 

有位『劉再復』先生,寫了一篇《論語言暴力 ── “語言暴力”現象批判提綱》值得一讀︰

论语言暴力
——“语言暴力”现象批评提纲

刘再复

 

语言暴力的发生与发展

20世纪 20年代,中国发生了一场语言革命,即“五四”白话文运动。这场革命的结果,产生了白话文,开创了使用现代汉语写作的新文学史与新文化史,但也产生了一种副产品,这就是语言暴力所谓语言暴力,是指以语言为武器进行人身攻击生命摧残的暴烈现象,也可界定为暴力在语言中的表现。

“五四 ”新文化运动有其历史合理性,这种合理性在于:

一、作为中国主要文化资源的儒家思想已经衰落,已不能帮助中国适应世界新环境;二、作为建设现代国家的理性文化,中国明显阙如,需要借助西方文化予以补充。这两方面的历史合理性使人们永远铭记“五四”运动卓著的历史功勋。然而,“五四”新文化运动由于改变现状的心理过于急切,形成一种影响 20世纪中国命运的语言暴力。或者说,“五四”运动的语言革命在组合进西方逻辑理性的同时,也把反理性反逻辑造反语言带进了新的白话语系里。当时的文化先驱者都是一些热血满腔的杰出人物,他们面对黑暗的铁屋子,不能不采取偏激的策略,因此,陈独秀在宣言式的《文学革命论》中一连提出三个“推倒”在文化上以“推倒”作为纲领,这在过去中国的传统话语中是前所未有的。或者说,这种话语方式仅仅出自史书里所记载的一些农民造反者之口。20世纪的语言暴力就从这里开始萌发了。当然,由于陈独秀本人毕竟是一个文化领袖,而不是后来的那种文化草莽,再加上另一文化领袖胡适所坚持的西方理性态度改良主张的调节,所以这种“推倒”之论还没有在语言上蔚为风气。暴力之于语言仅仅小试牛刀,并未构成人身伤害。

“五四”运动时期对白话文运动持反对态度的林琴南认为,这场“文化革命”将会把“引车卖浆者流”的语言引入文学。所谓“引车卖浆者流”,包括一些痞子流氓在内,他们的语言往往粗俗而暴虐。尽管当时林氏的立场并不为“五四”运动文化领袖所认同,但他的忧虑在今天看来却并非没有道理。可以说,不仅“文革”的造反派语言证明了他的预见,而且直至今天,我们依然在某些方面领教着这种“引车卖浆者流”的“文化造反”和“文化爆破”。

由语言革命而产生语言暴力,这是白话文的悲剧,但这场悲剧的真正形成是在“五四”之后。先是创造社之类激进文学社团的推波助澜,然后是接二连三的有关文学语言口语化、大众化的倡导和张扬,致使暴力一步步地摄去了白话文的灵魂。1928年 8月,郭沫若化名杜荃,在《创造月刊》上发表《文化战线上的封建余孽》一文攻击鲁迅:“他是资本主义以前的一个封建余孽。资本主义对于社会主义是反革命,封建余孽对于社会主义是二重反革命。鲁迅是二重的反革命人物。以前说鲁迅是新旧过渡时期的游移分子,说他是人道主义者,这是完全错了。他是一位不得志的Fascist(法西斯蒂)。”短短几句话,就给鲁迅扣上“封建余孽”、“二重反革命”、“法西斯蒂”三顶大帽子。可见,“文革”中红卫兵的语言方式最早源于创造社的这种上纲语言。这种语言暴力,经由以瞿秋白等人为指导的左翼文艺运动,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及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文学艺术成为与所谓的革命武装并列的另一种军队,从而使“批判的武器”完全等同于“武器的批判” ,文字语言完全变成枪炮似的物质力量。这种“武器的批判”式的语言暴力到了 1949年以后,与权力结成天然联盟,从而完成了权力话语话语权力一体化统治,或者说,完成了暴力语言语言暴力互动专制形式。专制统治首先是语言统治。从 50年代的批胡适、批胡风、批右派、批彭德怀,到 60年代的批所谓“反党小说” ,批刘少奇等“走资派”,其语言的暴虐,都是中国人自从学会说话以及仓颉造字以来绝无仅有的。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十年“文革”中,形成了一种横扫一切的大字报文体、红卫兵语言和造反派语言。几乎所有的人,哪怕是天真烂漫的小孩子,都会喊出诸如“打倒”、“油炸”、“批倒”、“批臭”、“斗倒”、“斗臭”、“踩上一万只脚,叫他永世不得翻身”之类的口号,从而把语言暴力推向灾难性的巅峰。

 

语言暴力的主要形式

德国著名哲学家本雅明(W.Benjamin)在他的《论语言本身和人的语言》中把语言分为人的语言神的语言物的语言三大类,指出“人类的语言存在就是为事物命名”,“作为人类的思想存在,语言的这个彻头彻尾的总体性的精粹就是名称,人类是命名者”。这就是说,命名是语言最重要的特征,是极为严肃的根本性活动。因此,“名称不仅是语言的最后言说,而且是语言的真实称呼”。语言暴力是人的语言的变质,之所以变质,首先正是背离“真实称呼”,它歪曲被命名对象的真实内涵。本雅明说人的语言命名的语言物的语言是非命名的语言,即哑的语言。但他没有把物分为动物植物猛兽的语言其实不哑,它的语言是咆哮吼叫远离真实的定罪性与诽谤性命名实际上已使人的语言蜕化为兽的语言,变成咆哮与吼叫。经过数十年的积淀而在“文革”中形成的语言暴力,形态完备,自成系统。而最突出的暴力形式是定罪性与诬蔑性的“命名”。在“文革”中,无数领导人与知识分子被命名为“反动学术权威”、“死不改悔的走资派”、“黑帮分子”、“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反共老手”等,每一种命名,都是置人于死地的暴力。以吴宓先生为例,给他的命名就有如下十几种:“反动学术权威”、“买办文人”、“封建主义的污泥浊水”、“蒋介石的文化打手”、“美帝国主义忠实走狗”、“封建堡垒”、“杂种”、“最大的现行反革命”、“反革命分子”、“豺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死敌”、“无产阶级革命的死敌”、“蒋匪帮的鹰犬”、“蒋匪帮反动政权的吹鼓手”、“卫道士”、“封建买办的糟粕加资产阶级的洋破烂”。在吴宓之前,给胡适的命名也有二三十种之多。除了胡适、吴宓这种“个体性命名”之外,还有另外几种同样带有巨大暴力的命名:

一、普遍性命名。如“阶级敌人”。

二、集体性命名。如“胡风反革命集团”、“资产阶级司令部”、“裴多菲俱乐部”等。

三、阶级性命名。如“地主分子”、“富农分子”、“资产阶级分子”等。

上述命名所以会构成暴力,不在于命名,而在于这种命名带有三个问题:

一、这是一种极端“本质主义”的命名。不仅命名的方式是“本质先于存在”的方式,而且是“本质严重歪曲存在”的方式,即概念与其描述的对象内涵差距极大。

二、这是一种定罪性诬蔑性命名。它包含着“”的道德判断和“”的政治判断

三、命名构成伤害效果惩处效果。被命名之后总是伴随着相应的“无情打击”和专政措施,即语言暴力之后总是伴随着国家机器的暴力语言。生命个体被命名后不再是人,而是罪恶的概念,因此在实际上被开除“人籍”,而集体被命名后则便形成“贱民集团”,被剥夺人的基本权利

 

语言暴力的其他形式

除了定罪性、诬蔑性命名之外,语言暴力还有其他形式,这些形式与命名相关,但又有自己的特殊形态,且列举几项:

一、两极性分类。在“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的理论前提下,对人进行概念分类,如“黑五类”与“红五类”,“革命路线”与“反动路线”,“革命派“、“中间派”与“顽固派”等等。

二、抹黑性隐喻。如“文革”中的“牛鬼蛇神”、“落水狗”、“害人虫”、“小爬虫”等,现今出现的“文化口红”、“文化避孕套”等。

三、独断性前提。强设逻辑前提,然后加以打击,如强设“赫鲁晓夫式的定时炸弹就在身边”这一前提,然后追查这种人物。

四、军事化概念。用军事命令取代政治、文化术语,也造成语言暴力。如“向右派分子猛烈开火”,“攻克反动学术堡垒”,“敌人不投降就叫他灭亡”,“干净、彻底、全部地消灭一切走资派”,“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此外,语言膨胀,把语言视为炸弹精神原子弹把领袖语言一句夸大为一万句以及语言重复、语境偷换、主语掉包等也形成了语言暴力。

 

语言暴力的静态与动态

上述提到的命名只是静态命名。而语言暴力还有一个不断升级不断创生,从量变质变动态现象。用过去的习惯语言表述,便是一个不断上纲乃至无限上纲的过程。

一、不断升级。如对胡风的命名,第一级是“宗派主义”,第二级是“反马克思主义”,最后一级是“反革命集团”:“过去说他们好像是一批明火执仗的革命党,不对了,他们的人大都是有严重问题的,他们的基本队伍,或是帝国主义、国民党特务,或是托洛茨基分子,或是反动军官,或是共产党的叛徒,由这些人做骨干组成一个暗藏在革命阵营的反革命派别,一个地下的独立王国。”对刘少奇的批判,开始是机会主义与路线错误,而后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之后是“死不改悔的走资派”,最后是“资产阶级司令部总头目” ,“叛徒、内奸、工贼”。升级过程大体上的模式是:思想问题——路线问题——反革命问题,即从人民内部矛盾上升至敌我矛盾。

二、不断创生语言暴力是最简陋、最贫乏的东西,它使汉语丧失想象力与美的魅力,然而,它却有极强的再生能力。如“四类分子”可以再生为“五类分子”,又可以繁衍为“九类分子”;本来只是“右派”,然后又有“极右派”、“资产阶级右派”、“反革命右派”;本来只有“不纯分子”,后来则衍生出“蜕化变质分子”、“坏分子”、“阶级异己分子”;本来只有“刘少奇的亲信”,后来又有“刘少奇的走狗走卒” 、“刘少奇的徒子徒孙”;本来只有“反革命”,后来又有“历史反革命” 、“现行反革命”、“双料反革命”、“一贯反革命”等等。升级,再生,不断量化,不断变质,说明:政治愈激进,命名就愈激烈;命名愈激烈,又推动政治愈激进。政治权力与语言暴力的互动与互相激化 ,是语言暴力中很值得研究的现象。

 

语言暴力的破坏功能

一、制造了千百万的语言暴众。20世纪下半叶的政治运动,制造了一代又一代的语言暴力主体,这就是语言暴众,即“语狂”。这种暴众高举“造反有理”的大旗,使用的全是红卫兵语言和造反派逻辑 ,他们以摧毁名人权威为人生策略,其心态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农民起义心态。谁最有名,就对谁“举义旗”、施暴力。权威高明,批权威自然更高明,权威们都不行,自然就应当从零开始,即从我开始。这套策略背后是实现“老子天下第一”的机心野心

二、造成病态的认知方式与心理结构。刀枪等物质暴力对人的摧残与破坏是外部摧残与外部破坏,即肉体摧残,而语言暴力则是对人进行内部摧残与内部破坏,即心理摧残与心理破坏。在语言暴力横行的年代,一个知识分子如果被命名为右派分子,就会相应地“夹起尾巴”,正常人的心态也随即变为“贱民心态”。一代革命者与知识分子千百次地被称为“牛鬼蛇神”、“落水狗”,人们就在认知上发生变化:忘记他们是人与杰出人才,而误认为他们是什么“牛鬼蛇神”、“落水狗”,就划清界限,跟着“痛打”,并产生“暴民心态”。在“文化大革命”中,亿万中国人最后只剩下两种人:虐待狂与被虐待狂。两种狂人都以语言暴力摧残他人与自我摧残。暴力愈烈,愈有安全感,也就愈有快感,这样,就形成一种以“暴虐为快”的病态心理,乃至形成嗜好语言暴力与借助语言暴力投机的病狂。

三、对社会人文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当代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已经十分警惕,但对人文生态环境的污染却缺乏警惕。至今,人类仍然缺乏对人文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对自然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是风沙、洪水、毒物等,而对人文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则是语言暴力。

语言暴力首先是暴力,它会造成社会心理紧张人际关系仇恨敌意。其次,语言暴力又是毒菌,它会腐蚀社会的基本礼仪、基本精神准则心灵准则道德规范在语言暴力的笼罩下,社会将失去和谐,人将失去尊严。语言暴力在本质上是语言恐怖,深刻意义上的反恐怖活动,应当包括反对语言恐怖。铅字是有毒的,应当对语言的污染有所警惕:语言暴力是人文生态环境的主要污染源

 

语言暴力产生的原因

一、不是传统原因语言暴力是不是来自中国文化传统?不是。中国是个礼仪之邦,讲究“温、良、恭、俭、让”。中国的尚文传统和文章“温柔敦厚”的传统,都不是产生语言暴力的土壤。中国的古代先贤,如先秦诸子,他们虽有激烈争论,但文章都很有风度,很有文采。个别先贤如孟子,在争论时使用“禽兽”、“豺狼”等字眼,而且有种不容他人置辩的霸气,可算是带有语言暴力倾向,但就孟子思想论著的整体而言,还是具有儒雅风度,绝没有当代论者的粗鄙粗暴人身污辱。在先秦以降的历史传统里,皇统道统是有区别的,权力话语(皇权)与话语权力(道权)通常是相对独立的,因而也是彼此制约的。帝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他并不同时占有“圣人圣言”,以致他的臣子尤其是手中握有话语权力的士大夫可以依据圣人圣言来批评他、限制他。换句话说,帝王拥有暴力,但他并不能把暴力语言变成语言暴力。然而,到了 20世纪下半叶的前半期,权力话语话语权力却经由政治运动组合在一起。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语言暴力在“造反有理”的口号下被推向极致。

二、是否外来原因语言暴力是不是国际现象?笔者的回答既“是”又“否”。说它是国际现象,是指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中,语言都不可能是绝对纯正的,都有语言暴力的许多案例,包括欧美这些民主国家。此外,国际上的另一方,即社会主义国家,也有明显的语言暴力现象,如列宁在与考茨基争论时,在自己的著作中就有“叛徒考茨基”的命名,斯大林对布哈林等人的批判更是充满火药味与血腥味。奥威尔(George Orwell)的名著《动物农庄》所讽刺的牲畜革命者们的造反语言与造反原则,都带有极端简单化的暴力倾向 。其精神领袖“老少校”所宣布的“动物主义”最主要的一条是:“所有人都是敌人;所有动物都是同志。……只要是靠两腿走路的,就是敌人;四条腿走路的或有翅膀的,都是朋友。”而他的继承人则进一步反复说明:“四足者为善,两足者为恶。”政治判断后面跟着道德判断敌人即恶人,奥威尔小说的原型,并非中国,可见,对人的简单分类和简单粗暴的道德审判外国也有。

三、语言暴力产生的内部原因。可以确认,语言暴力的产生虽然也受到列宁、斯大林的影响,但主要是内部原因,这些原因包括:其一是革命动员的需要暴力革命确实不是请客吃饭、绘画绣花,不是温良恭俭让,而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行动。对这种暴烈行动的动员需要语言的简单化与煽动性,需要对敌手进行摧毁性的声讨、控诉、揭露、抹黑,把敌手置于死地,这就需要相应的暴烈性语言,需要畸形地强化语言的“威力”。其二是群众专制的需要。红卫兵造反后进入群众专政,其专政的特点,一是没有法律根据与法律程序;二是没有证据。这两个特点衍生出第三种特点,便是一切全靠语言暴力对审判对象进行“突破”。其三是宣泄的需要。中国长期属于非法治国家,许多本来应由法律解决的问题却无法解决,在此困境下,民众的冤屈无处申诉,情绪无法宣泄,便以谩骂代替法律,导致语言负荷过重,也导致不仅把语言变成革命工具、政治工具,而且也变成宣泄的工具。其四是实现欲望的需要。市场经济发展之后,权力与名声都可以转换为金钱,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高的社会效益特别是经济效益,一些投机的文化人便抛开一切道德约束,以打倒权威名人为生存策略和沽名钓誉的终南捷径,而这又得借助语言暴力去“暴得大名”(胡适语),即刺激社会的注意力和获取最大的市场效应。

 

手段是目的的一部分

一、有人说:只要有崇高目的尤其是革命的崇高目的,就可以使用语言暴力手段。这种论点有两方面是值得质疑的。首先,政治立场语言作风并不是同一层面的东西,如同人格精神之具有独立价值。不同政治立场的人都可能有良好的人格精神与语言作风,不能以政治立场的正确性来掩盖使用语言暴力的反人性及其对社会的破坏性。以某种党派的政治游戏规则来看语言暴力,可以承认语言暴力存在是合理的,但如果以人类尊严的原则和社会人文生态环境的保护原则来看语言暴力,那就可断定:语言暴力的存在并不合理

二、目的与手段两者的关系一直有争论。笔者认为,没有纯粹的绝对抽象的目的,目的是个过程,手段是此过程的一部分,因此也是目的本身的一部分。说卑鄙的手段可以达到崇高的目的,这是一种带有极大欺骗性的哲学,热衷肮脏语言手段的人不可能具有干净的人格与干净的目的。

余论:保护香港的人文环境发生在大陆的语言暴力现象已从巅峰状态下滑,但其影响仍然存在。革命动员、群众专政所需要的暴虐语言已经减少,但流氓痞子式的粗鄙语言和造反派的诽谤性语言仍然在毒化社会。充满攻击、诬蔑、诽谤、中伤的“文化大革命”,在政治层面已经结束,但在语言层面心理层面上,并没有完全结束。令人不安的是,在大陆语言暴力衰退之际,香港、台湾的语言暴力现象却正在往前发展。报刊上随时都可以读到暴虐性语言:谩骂钱鍾书先生是“巧妙的无耻”的语言,攻击巴金是“贰臣”的诽谤文字,诬蔑竞选对手是“走狗”、“汉奸”、“卖国贼”的污辱性口号等等,这些在当今大陆报刊上不可能发表出来的文字,在香港则可以畅通无阻 。香港是自由的多元社会,发表文章不必受到审查,贴大字报也得到允许。自由新闻制度带给正义言论以方便,也给语言暴力带来 “用武之地”,文化特别容易变成武化,大学生特别容易变成红卫兵 ,文人特别容易变成文棍。自由社会往往伴随着滥用自由的严重问题,如果香港对语言暴力缺少警惕,任由语言暴力污染公众空间与整个社会,人们最后就会渴求有一个能够控制语言暴力的一元化统治结构,多元化社会就不能维持下去。文明社会的瓦解 ,首先是文明语言的瓦。

20世纪下半叶,香港最让大陆人羡慕的是它既是一个自由的社会,又是一个有序的具有日常生活状态的社会,它有自由的、尖锐的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又尊重人的尊严尤其是尊重知识分子的尊严,尖锐中有分寸,不构成污辱效果与伤害效果。保护这一传统与人文生态环境,是香港不同党派和持不同政治倾向的所有人的责任,而这种责任最要紧的一点,就是在对立竞争中都要共同遵从道德约束与语言约束共同守卫不受人身攻击人类尊严拒绝语言暴力的毒菌对公众社会的污染与侵蚀。

原载香港《明报月刊》2001年 4月号

 

 

應當慎思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論語 顏淵篇 第十二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庸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樊遲從遊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萬一遭遇

甲骨文聖

《説文解字》:聖,通也。从耳,呈聲。

通達者』自立自強,通常先知先覺,往往洞察真相,故知『口耳修為配玉成聖者』 ,來自《吉人寡詞,耳順自慧》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