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生命!!下上

PLOS ONE (originally PLoS ONE) is an open access peer-reviewed scientific journal published by the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PLOS) since 2006. It covers primary research from any discipline within science and medicine. All submissions go through an internal and external pre-publication peer review, but are not excluded on the basis of lack of perceived importance or adherence to a scientific field. The PLOS ONE online platform employs a “publish first, judge later” methodology, with post-publication user discussion and rating features.

腦波記錄器

腦‧腦長距離意識交流

腦波訊息傳達

Experimental Set-Up

腦‧腦直接界面

EEG Set-Up

PLOS ONE』原稱 PLoS ONE 是一個開放使用的『同行評審』 peer-reviewed 之網路日誌,於二零零六年由『科學公眾圖書館』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所發行。 PLOS ONE 之內容涵蓋『科學』與『醫藥學』的各種領域內的『基礎研究』。對於所有提交的文本,出版前會經過內外的『同行評審』後刊載,但是並不排斥那些覺得缺乏基本重要性或是與特定科學領域無涉的文章。它的線上平台憑藉著『讀者的討論與評等』之『出版』機制,對文本採取『先出版,後評價』的方法學。

今年八月十九日,PLOS ONE 上發表了一篇《Conscious Brain-to-Brain Communication in Humans Using Non-Invasive Technologies》文章,藉著新進發展的『腦機界面』 BCI brain-computer interfaces,以及剛出現的『非侵入式機腦界面』 nCBI non-invasive computer-brain interfaces,將 BCI 得到的『腦電波編碼』,透過網際網路傳送,而後於另一端『解碼』,探討長距離『』對『』的『意識傳達』與『意念交流』之『可能性』。據聞『實驗結果』錯誤率僅有百分之十五!其後同一組團隊於十一月五日,又發表了一篇《A Direct Brain-to-Brain Interface in Humans》文章,更進一步的證實了『人與人』之間『腦對腦』的『意念交流』的『可行性』!!

由於作者對於『腦電波』 EEG ElectroEncephaloGraphy 與『腦磁波』 MEG MagnetoEncephaloGraphic 的『原理』與『機制』了解十分有限,故於此無法多作評論。然而『傳遞』的既然是『電磁波』,依其所說又可以用『編碼』和『解碼』遠距離的在人與人之間『傳送』。這樣說來古人所講的至親間之『心電感應』以及《楞嚴經》所言的『甚深禪定』中所生之『六神通』 ── 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盡通 ── 也許就可能是真的了!!

如果從『腦電圖』的『電磁波頻率』來看,即使以最高的頻率 100 Hz 來講,它的波長也可達三千公里,如此我們就可以推測『腦波』假使能夠『輻射』成為『腦電磁波』,要是 它不是在『輻射天線』的幫助下,它的『強度』一定是非常非常小的吧!這也就是說人們一般要發生『心電感應』的『機率』也是非常非常低的吧!假使我們將人類社會中所有『人的著作』 ──  無論古今中外 ── 都當作可能是有『可疑之處』,那麼就『科學精神』來講,我們務必要『謹慎』的是對於每一篇『文本』裡它所描述的整體『觀測現象』 之『一致性』的『問題』。因此苟非為東方說的『至親』或者是西方講的『雙生子』,若果有人言之鑿鑿,人人都可以簡簡單單隨隨便便的就發生了『心電感應』,如今之『可能性』觀之,大概都屬於『虛言妄語』的吧!!

那麼《楞嚴經》講的『神通』 是真的或者是假的呢?因為作者沒有那種稱作『甚深禪定』的『體驗』,或許就不該多作『文字遊戲』,唯一能夠『直白』指出的是『只就』俗話所說的『假的真不了』,若人真已入其境,難到他不能從『自身』去『驗證』它的『真假』的嗎??

220px-Spike-waves
腦電波圖示

400px-Eeg_delta.svg
\delta \ wave, \ 0.1 - 3 Hz

400px-Eeg_theta.svg
\theta \ wave, \ 4 - 7 Hz

400px-Eeg_alpha.svg
\alpha \ wave, \ 8 - 15 Hz

400px-Eeg_beta.svg
\beta \ wave, \ 12.5 - 28 Hz

400px-Eeg_gamma.svg
\gamma \ wave, \ 25 - 100 Hz

400px-Eeg_SMR.svg
sensorimotor rhythm aka mu rhythm

這倒不是什麼『鄉愿的說法』,所謂『雙方各有其理,各打五十大板』,不過就是『知之是知之,不知是不知』的『科學精神』罷了。之前我們談過解釋『歐姆定律』之古典《德汝德模型》,雖然到了現在這個『量子場論』的年代,但是它『為什麼』直到今日依然可以說明許多『物理現象』的呢?一九五六年,前蘇聯的大物理學家『列夫‧達維多維奇‧朗道』 Lev Landau  Лев Дави́дович Ланда́у ── 朗道凝聚體物理學』的奠基人。更在『理論物理』的多個領域裡都有重大貢獻,也是一九六二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在『費米液體理論』 Fermi liquid theory 提出了『準粒子』 quasiparticle 概念,也叫做『集體激發』是一種發生在微觀『複雜系統』的『湧現』 Emergence 現象。就是這個『準電子』 electron quasiparticle 說明了『德汝德假設』的『有效性』。當然我們不會講『德汝德』早就知道了『這件事情』的吧!

在《啃一塊唄 K TCPIP!!下》一文中,我們談及了『剎那』的『概念』,在此引用如下

據《摩訶僧祇律十七》︰則謂

『二十念名為一瞬頃,二十瞬名為一彈指,二十彈指名為一羅豫,二十羅豫名為一須臾,日極長時,有十八須臾,夜極短時,有十二須臾,夜極長時,有十八須臾,日極短時,有十二須臾。』此即一晝夜為三十須臾,一須臾二十分為一羅豫,一羅豫二十分為一彈指,一彈指二十分為一瞬,一瞬二十分即為一念之說也。又《華嚴探玄記十八謂剎那茲云念頃,一彈指頃有六十剎那。

意思是說一天有二十四個小時是三十個『須臾』=六百個『羅豫』=一萬兩千個『彈指』=七十二萬個『剎那』,所以一剎那是 86400 /720000 = 0.12 秒。

假使細想一『剎那』就是一個『念頭』的時間,而且據『唯識宗』所論『念念不停留』 ── 過去念不可追,當下念不可留,未來念不可得 ── ,那麼這個『念頭』與『腦電波』符合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