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怪題??

一八九五年三 月二十三日── 1895年4月17日 ──,當日李鴻章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簽訂了《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於是民情激憤,上書臺灣巡撫唐景崧,表明不願死於割拒,寧死於亂民;誓死不服倭,更不願死於倭寇之手,那時士紳丘逢甲力擁唐景崧建立臺灣民主國,出任總統,惜哉九日而亡!

于右任 任子元日

 

民國五十年六月于右任先生著一張民國元年上海照的老照片,上有孫中山蔡元培胡漢民等等昔日黨友,感慨之餘寫下【壬子元日】一九一二年

不信青春唤不回,
不容青史盡成灰
低徊海上成功宴,
萬里江山酒一杯。

一談到『歷史』,一般人們想的是以古鑑今教訓 ── 用換來的 ──,這固然重要,然而歷史遠遠廣博於此。為什麼呢?教育以其目的而言,只能總結重要的知識,然而什麼是重要的呢?所以一般會『掛一漏萬』,這也是無可奈何!其次,人們多半輕忽耳濡目染的『身教』,事實上這十分的重要;俗語說『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都尚且如此,更何況如能常相左右!!既使不能,藉著『人物傳記』的傳聞逸事也可如此的效法一番── 如果是他會如何? ──。

一代宗師史學家陳寅恪ㄎㄜˋ生於一八九零日,民初時期任清華大學國學院是四大導師之一,另三人是梁啟超王國維趙元任,通曉二十餘種语言。一九一一年十月三日,由法國前往瑞士途中寄給友人的一張明信片上的『字謎』,引起網路上的一些討論︰

引自【 陳寅恪留下字謎至今未解,對研究其思維習慣極重要

今夕中秋(片到之時),有一問題于左:費列得力大王致福祿德爾書:Venez 岬6/100 p/d福祿德爾回答ga(此是諧聲)。是何意思?諸公皆深通德、法之事之人,如不能解除此字謎,罰脹肚酒一百杯。倜翁歸自法國,別號巴黎通,必深通法文,尤宜猜中此字謎,但恐公等已知之爾?

作者不通法文無法置喙,彷彿有人論解此事,只覺兩個甲子過去了,一張明信片都成為某上海收藏家收藏的『古物』了。一九二八年暑假陳寅恪回到上海探親,與唐景崧之孫女唐篔ㄩㄣˊ結婚。此前三年,先生三十五歲,早已遊學西方多國學貫東西古今,卻没拿過一張文憑,又能應聘於清華國學研究院。所開之課,當時的名家如吳宓朱自清馮友蘭等都來旁聽,果真是教授的教授胡適先生與之朋比交深,其父胡傳曾任臺東知州,種種因緣之故,於一九三一年九月寫《題唐景崧先生遺墨》一首詩贈給陳寅恪︰

南天民主國,回首一傷神。
黑虎今何在,黃龍亦已陳。
幾枝無用筆,半打有心人
畢竟天難補,滔滔四十春。

本文標題所說的『一道怪題』就發生在一九三二年,出自《陳寅恪出高考怪题:以“孫行者”為上聯要求對下聯》,竟然大學聯考考『對對子』,還只有三個字『孫行者』;據撰文作者所言,當時只有三個人對上了,他們對的是『胡適之』── 猢猻、適行、之者──,人們都認為陳寅恪是故意調侃好友胡適之的,其實這個答案大出意料之外,陳寅恪的標準答案是『王引之』── 王孫、引行,之者 ── 或『祖沖之』── 祖孫、沖行、之者 ──。奇也怪哉!如此命題有何理據?或許能從那個『出題說明

對對子”包含了微觀宏觀的文化,也蘊含了語言的共性個性

,略窺一二。

一九三七盧溝橋事變,揭開中日抗戰序幕,是年陳寅恪的父親陳三立因此憂憤而死,他卻因悲慟過度導致右眼失明。十一月攜眷南逃,任教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居昆明期間, 有詩

食蛤那知天下事,看花愁近最高樓;又寫道︰

今臥病成都慨然東望暮境蒼茫因憶平生故居賦此一詩庶親朋覽之者得知予此時之情緒也

憶故居【寒柳堂集】

渺渺鐘聲出遠方,依依林影萬鴉藏。
一生負氣成今日,四海無人對夕 陽。
破碎山河迎勝利,殘餘歲月送悽涼。
松門松菊何年夢,且認他鄉作故 鄉

寒家有先人之敝廬二,一曰崝廬,一曰松門別墅

或許國破家亡之痛只能對之以南唐李煜

浪淘沙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
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裏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一九三九年陳寅恪、唐篔夫婦與三個女兒避難香港,兩年後應 許地山所邀,任教於香港大學中國文學系。

250px-Chen_Yinke_1939

一九四八年底,大陸人民解放軍逼進北平,陳寅恪沒有前往台灣的打算。傅斯年先生電話催請南下,…終究未能前來台灣。

……

陳寅恪与唐篔相繼逝世后,二人的骨灰先是寄存火葬场,后改存银河公墓,直到二零零三年才安葬于江西盧山植物園,是為陳寅恪之墓

過去作者讀西方文藝復興歷史,訝異為什麼『推動一個時代』總是少數一些人?還真又很巧那些人』卻又總是彼此熟識!果真『天命』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