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ic π】電聲學導引《五》

Thermocouple_circuit_Ktype_including_voltmeter_temperature.svg

150px-Seebeck_effect_circuit_2.svg

Intermediate_temperature_thermocouples_reference_functions.svg

220px-Thermoelectric_Generator_Diagram.svg

Thermopile2

220px-Thermoelectric_Seebeck_power_module

220px-Thermoelectric_Cooler_Diagram.svg

300px-Peltierelement

CFD_Free_Convection_Peltier_Cooler

一八二一年德國托馬斯‧喬安‧塞貝克 Thomas Johann Seebeck 發現當兩種不同金屬組成閉合電路時,假使接合點兩處『溫度』不相同,指南針的指針會發生偏轉。由於當時他並沒有發現電路迴路中的『電流』,於是他認為是『溫差』使金屬產生了『磁場』,並且將這個現象叫做『熱磁效應』。後來,丹麥物理學家漢斯‧奧斯特 Hans Ørsted 重新研究了這個現象,確認了是因為『溫差』產生了『電流』,『電流』才引發了『磁場』,於是將之正名為『熱電效應』。依據今天的『半導體物理學』來講,不同的『金屬導體』具有不同的『自由電子』密度,當兩種不同的『金屬導體』相互『接觸』時,在接觸面上的電子就會『擴散』以消除彼此間『自由電子』密度的差異。此現象在兩個『接觸面』都會發生,如果沒有『溫差』,將由於兩個『擴散效應』相等而『抵銷』。因為『自由電子』的『擴散速率』與接觸區的『溫度』成正比,因此只要保持兩金屬間的溫差,就能使自由電子繼續擴散,此將在兩塊金屬的另兩個端點間形成固定的電壓。這個電壓通常很小,依構成所使用的兩種金屬而定,大約『每度 °C』溫差只有幾『』micro {10}^{-6}

\Delta V = C_s \times (T_{hot} - T_{cold})

,此處 C_s 是這兩種金屬間的『塞貝克係數』之差。

一般『熱電效應』是用來製作『熱電偶』 thermal couple,用於『量測溫度』。如果將多個『熱電偶』加以『串、並聯』組合,可以做成『熱電堆』,此時輸出電壓的大小可以比一個『熱電偶』大上數十到數百倍,因而對於『微小溫差』更為『靈敏』,常用於『紅外線』耳溫槍,是耳溫槍的一種『關鍵材料』。也有人將『熱電堆』用於設計『熱傳導發電機』,大致上轉換效率約為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八,它的主要好處是不需要『可動部件』,但由於『高成本』與『低效能』大概只能應用於『特殊情況』,比方講『太空艙』裡的『放射性同位素熱電機』。

熱電效應』的『反效應』稱之為『帕爾帖效應』 Peltier effect,透過供應『電壓』於兩種不同的金屬『接觸面』上,使得『接觸面』上產生『溫差』 。是一八三四年法國物理學家 Jean Charles Athanase Peltier 所發現,可以表達為

\frac {dH}{dt} = \left( \Pi_{A} - \Pi_{B} \right) I

,此處 \Pi_{A}, \Pi_{B} 是這兩種金屬間的『帕爾帖係數』,I 是從金屬 A 到金屬 B 的『電流』,H 是『產生』或者『帶走』的『熱量』。有人將之應用於個人攜帶式電池推動的『小冰箱』,或是『加熱墊』。如果將用於『樹莓派』的『冷卻系統』,不知是否會更能『愉快超頻』的嗎??

Acacia_senegal_-_Köhler–s_Medizinal-Pflanzen-004

LaBelle_Blueprint

220px-Waldhaus_Gasterntal_Plan5

1280px-Joy_Oil_gas_station_blueprints

一八六一年法國化學家 Alphonse Louis Poitevin 在『阿拉伯膠樹』Acacia senegal 發現一種『光敏』化學物質 ferro-gallate,假使將它塗附在紙張上,經『紫外線』照射後,可以產生『不溶性』的恆常『藍色』。過去這種紙張常用在『工程製圖』的設計『原圖』或是『複製圖』上,由於圖紙為『藍色』之故,所以也就被稱為『藍圖』。現今的中文裡『藍圖』一詞通常引申為一種對於『未來』的『構想』或『計劃』。

閱讀』一個『設計』,可以說就是深入『了解』它的『構想藍圖』!不論一個『設計』是來自於『自然』或是『人工』 ,假使嘗試與它的『藍圖』對話,企圖發現其中的『奧妙』,縱使見不著那個原始的『設計者』,依然還是能夠體會他的『設計理念』。或許說『學習』如何『設計』最好的方法,就是『閱讀』與『理解』那些『好的設計』之所以為『好的原因』,也許終將能『超越創新』的吧!!

常常某一種設計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會產生『設計原型』,這或許正是『研究』那一類設計很好的『起始點』。

170px-Battery_symbol2.svg

220px-Zncells

Zincbattery
1:金屬帽【+】,2:石墨棒【正極】,3:鋅外殼【負極】4:二氧化錳,5:潮濕的氯化銨糊狀液體【電解質】,6:金屬末端【-】

170px-Battery_checker

269_P_1396648730397

土豆串聯發電

D-glucose-chain-3D-vdW

120px-Glucose_Fisher_to_Haworth

GLO1_Homo_sapiens_small_fast

假使你想讓『樹莓派』動起來,變成一個『行動派』,那你可能需要了解一些『電池』的知識。『碳鋅電池』Zinc–carbon battery 俗稱的『乾電池』,是一種『典型化學電池』構造,它由『鋅罐』作為『容器』,也是『電池』的『負極』,中有導電『碳棒』構成『正極』 ,然後將 N H_4 ClZn Cl_2 所構成的潮濕糊狀物,通過一個『紙層』與『粉末狀的碳』和『二氧化錳Mn O_2 隔開,充填在中央『碳棒』的周圍。

在乾電池裡,最外層的鋅是電池的負極。在半反應中,鋅被氧化,如下式所示:

Zn(s)  \rightarrow  {Zn}^{2+}(aq) + 2 e^{-}

另一由粉末狀的碳與二氧化錳所圍繞的碳棒作為正極。其中,二氧化錳和碳粉混合是為了增加正極的導電性。其半反應式如下︰

2 Mn O_2 (s) + 2 H^{+} (aq) + 2 e^{-} \rightarrow Mn_2 O_3 (s) + H_2 O(l)

式中 H^{+} 來自於 {NH_4}^{+}(aq){NH_4}^{+} (aq) \rightarrow H^{+} (aq) + NH_3 (aq),產生的 NH_3 可以和 {Zn}^{2+} 結合。在整個半反應中,錳的氧化態由 +4 被還原到了 +3。儘管很多副反應也可能發生,但鋅碳電池的總反應還是可以由下式表示:
Zn(s) + 2 Mn O_2 (s) + 2 {NH_4}^{+} (aq) \rightarrow Mn_2 O_3 (s) + Zn {(NH_3)}_2^{2+} (aq)

碳鋅電池的電壓大約是1.5V。電壓的不確定性是由於陰極反應十分複雜,相比來說,陽極反應『鋅極』則有一個確定的電動勢。其它副反應以及活性反應物的消耗直接導致電池的『內阻』增加,電池『電動勢』降低。

電池的容量一般標示為『安培‧小時A \cdot h 或者是『毫安‧小時mA \cdot h,代表電池儲存的『總電荷量』,舉例來說一個『1000 mA \cdot h』的電池,當輸出『1000 mA』的電流時,可以用『一小時』,如果當輸出『500 mA』的電流時,就可以用『兩小時』。假使你想要用『電池』來推動『樹莓派』,你需要規劃將使用多長時間,來決定用幾顆電池,與一個適當的『電壓轉換穩壓器』用以提供『樹莓派』以及『週邊裝置』所須的穩定 5V 之『電壓』和『電流』。

近年來各國提倡『環境保護』 ,減少具有『污染性』的廢棄物的『使用量』也逐漸成為重點,因此一些『生物電池』的開發,勢必將形成一種趨勢。於是有人設想使用『葡萄糖』Glucose 與『消化酶』Enzyme,仿效人體內『分解』葡萄糖的『化學過程』,來構造一種『生物電池』。它發生如下的『氧化還原』反應︰

陽極反應
Glucose \rightarrow Gluconolactone + 2 H^{+} + 2e^{−}

陰極反應
O_2 + 4 H^{+} + 4 e^{-} \rightarrow 2 H_2 O

據聞已經有研究者設計出『原型構造』,雖然它比之於『鋰電池』更易於『充電』,它只要加『』就好了,但是長時間的『保存電力』並不容易,彷彿還尚未商品化。

 

─── 既然生活在『電』的時代,

如果要是『沒有電』那又該怎麼辦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