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 之學習筆記本《卯》基件︰【䷪】莧陸夬夬

派生碼訊

卯 兔

夬:揚于王庭,孚號,有厲,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彖曰:夬,決也,剛決柔也。健而說,決而和,揚于王庭,柔乘五剛也。孚號有厲,其危乃光也。 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窮也 。 利有攸往,剛長乃終也。

象曰:澤上于天,夬﹔君子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

甄選停課。一早學堂先生來了,說道︰今天『環中基地』來甄選,同學們不要患得患失,或留或離,都是理想,都要胸懷熱情去達成。就像 M♪o 雖然是環中基地所必選者,日前告知想進大學堂 ,繼續研習,這讓我十分高興。當然前往環中基地,可以學習專精的技術,也是很好的選擇。希望同學們日後記得彼此共修的友誼,人生路上能夠多砥礪扶持。

 

派︰現在時間尚早,就給大家說個《象  》象法,祝福同學們鵬程萬里︰

《白虎通德論》‧ 卷三‧《五行

五行者,何謂也?謂金、木、水、火、土也。言行者,欲言為天行氣之義也。地之承天,猶妻之事夫,臣之事君也,謂其位卑。卑者親視事,故自周於一行,尊於天也。《尚書》:「一曰水,二曰火 ,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位在北方,北方者,陰氣在黃泉之下,任養萬物;水之為言淮也,陰化沾濡任生木。木在東方。 東方者,陰陽氣始動,萬物始生。木之為言觸也,陽氣動躍,火在南方,南方者,陽在上,萬物垂枝。火之為言委隨也,言萬物布施;火之為言化也,陽氣用事,萬物變化也。金在西方,西方者,陰始起,萬物禁止。金之為言禁也。土在中央者,主吐含萬物。土之為言吐也。何知東方生?《樂記》曰:「春生,夏長,秋收,冬 藏。 」土所以不名時,地,土別名也,比於五行最尊,故不自居部職也 。《元命苞》曰:「土之為位而道在,故大不預化,人主不任部職 。」

五行之性或上或下何?火者,陽也,尊,故上;水者,陰也,卑,故下;木者,少陽;金者,少陰,有中和之性,故可曲可直,從革 ;土者最大,苞含物,將生者出者,將歸者,不嫌清濁為萬物。《尚書》曰:「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五行所以二陽三陰何?土尊,尊者配天,金木水火,陰陽自偶。

水味所以鹹何?是其性也。所以北方鹹者,萬物鹹與,所以堅之也 ,猶五味得鹹乃堅也。木味所以酸何?東方,萬物之生也,酸者以達生也,猶五味得酸乃達也。火味所以苦何?南方主長養,苦者所以長養也,猶五味須苦可以養也。金味所以辛何?西方煞傷成物,辛所以煞傷之也,猶五味得辛乃委煞也。土味所以甘何?中央者, 中和也,故甘,猶五味以甘為主也。《尚書》曰:「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北方其臭朽者何?,北方水,萬物所幽藏也,又水者受垢濁,故臭腐朽也。東方者木也 ,萬物新出地中,故其臭膻。南方者火也,盛陽承動,故其臭焦。西方者金也,萬物成熟,始復諾,故其臭腥。中央土也,主養, 故其臭香也。《月令》曰:「東方其臭膻,南方其臭焦,中央其臭香 ,西方其臭腥,北方其臭朽。」所以名之為東方者,動方也,萬物始動生也。南方者,任養之方,萬物懷任也。西方者,遷方也,萬物遷落也。北方者,伏方也,萬物伏藏也。

行 行的說法太古,傳聞可以追之於神 農 農氏之紀。雖然用著『木』、『火』、『土』、『金』、『水』的名目,只不過假借『可見』之『象』 象,來講那『不可睹』之天行『氣』 氣 。假使用著瞎子摸象的辦法,就會失了『體用』之 經緯 緯。若問『五行』從哪而來的?來自於『陰陽』。『陰陽』又從哪而來的?來自於『太極』。如此問下去,終將歸之於來自『大自然』的了。古人為求『厚生』天下,『稼穡』的收成十分重要,這可是『靠天吃飯』,所以能由『四時』得出『生、長、收、藏』的道理。而後又用『陰陽五行』解說這個道理的原故,逐漸形成了『抽象』系統 ,可以『經緯縱橫』的比擬『萬事萬物』的『體』『用』關係。要是理解『精當』,將之用於寫 碼 碼,有何不可的耶!

 

生 ︰決揚于王庭,夬牽羊悔亡,不該聞言不信,聰不明也。或猶豫

别蕭諮議》‧南北朝‧宗夬

别酒正参差,乖情將陸離。悵焉臨桂苑,憫默瞻華池。
輕雲流惠采,時雨亂清漪。眇眇追蘭逕,悠悠结芳枝。
眷言終何托,心寄方在斯。

,也終將定。

一時無事,寂寥於《天地文理聖,時物文理哲?!》之

黃帝陰符經

天之道,天之行,矣。天有五賊之者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萬物生乎天性,人也人性,機也 天之道以人也。機,斗轉星移;機,龍蛇起陸 ;機,天地反覆;天人合德,萬變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在乎三要。可以動靜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修練,謂之聖人

也。天地萬物之萬物人之萬物之也。三盜三才。故曰:食其時,百骸治;動其機,萬化安。人神而神不知不神所以神。日月有數,大小有定 ,聖功焉,神明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也。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善聽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倍;三反晝夜,用師倍。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於目。天之無恩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至樂性餘,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人以,我以不愚。人以,我以不奇。沈水入火,自取滅亡。自然之道靜 ,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律曆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盡乎象矣。

從道生一來講,那個一就是妙有,此時陰陽未分,宇宙時空未成,只有太極而已。 太極靜極而動是生兩儀,是為陰陽二氣,此刻五行之氣尚合而未分,而且質未有形未生,因是先天五行是相輔相成的。而後開天闢地,形質已具,於是乎五行殊氣各行其化,這時便有了相生相剋的制化之理,於是把後天的五行稱之為五賊。是告誡五德── 仁、禮、信、義、智 ── 之五行合氣,已經散為五志了 ── 怒、喜、思、悲、恐 ── ,會興起五官日逐五覺之心。而忘卻了有生必有死的道理,隨順五行生剋,日以取死不自知,見不到這個生殺的常理。天殺、地殺都有其時,人若能殺得其時才能地 天開泰,天人合德方可謂人亦大的吧!心如火宅而身似木幹,當大火失控,將危及木幹,於是乎雖木生火,此刻火反克其母;有如國有奸邪,應時而起國必潰亡一 樣!!天生天命之質,與天地同源的叫做天性,此為本;後天五行之氣所生之心,稱作機心,得氣的多寡是為巧拙,此巧拙是末。為甚麼呢?尋其本所以謹慎眼、 耳、口三要 ,它的動靜之理是九竅邪氣進出原由,也是五行分合的大道,由此才說巧拙可以伏藏不用,根本無礙於體會大道。只要能夠定、靜、安、慮、得,自然就 會走上這個大道的阿!!

春生、夏長、大地化、秋收、冬藏是天地生殺萬物,所以為萬物之盜,這是萬物生死的道理,所以生殺以時方能宜與安。養身之理,就是依時節而食,隨時機而動,身心內外變化安和。人們多以聰明神奇為神,不知平常普通所以是神。為甚麼呢?自然而然自是非常平常,天經地義所以極為普通,天地有定有數方可知方可 識,於是乎能不神而神。人法天地當如何呢?盜天地之機而已,日月懸象著明,此為機引 ,能見能知反躬修煉,身體力行,或之能固;若以為能奪造化之機,恣意妄行,恐將輕命。

分而用,其用微,是小用,守而捨,自光大,是大用。利之在外,不利於內,取死之行,無益求生。離目為心,所以講契機在目,內視明,方將可得一。天得 一以清,故自私而大公,以其無外也;地得一以寧,能無恩且大恩,因皆其生也。所以說道理不在天地文理之象與數,也不在只有聖人能得;道理就在無時無刻不變 化的事物當中啊!愛智的哲人自能得之的吧!!

忽會心而笑,若說無罣礙於無得,或應講還留念於已失。☿☺☿

 

碼 ︰無 習 。無課。

行 ︰昨兒學的『蜂鳴器』物件,實測是不足的。試想只有一個『蜂鳴器』,確有多個『例子』競奪,能不發生問題嘛!再者,那個『聲響』控制也有些不妥,隨呼隨作,沒有絲毫遲延。只不過才剛起跑,就即止步,恐怕跌倒的吧!!也許這正是學長故留破綻 ,好叫我們發現的了。派生『典範』的名目裡,有一個

borg
a singleton with shared-state among instances

,此一『孤』『單』子 singleton ,也許剛好用於此處。閒閒無課,何不理解一下『博格人』 Borg

#!/usr/bin/env python
# -*- coding: utf-8 -*-


class Borg:
    __shared_state = {}
    def __init__(self):
        self.__dict__ = self.__shared_state
        self.state = 'Init'
    def __str__(self):
        return self.state


class YourBorg(Borg):
    pass

if __name__ == '__main__':
    rm1 = Borg()
    rm2 = Borg()
    rm1.state = 'Idle'
    rm2.state = 'Running'
    print('rm1: {0}'.format(rm1))
    print('rm2: {0}'.format(rm2))
    rm2.state = 'Zombie'
    print('rm1: {0}'.format(rm1))
    print('rm2: {0}'.format(rm2))
    print('rm1 id: {0}'.format(id(rm1)))
    print('rm2 id: {0}'.format(id(rm2)))

    rm3 = YourBorg()

    print('rm1: {0}'.format(rm1))
    print('rm2: {0}'.format(rm2))
    print('rm3: {0}'.format(rm3))

### OUTPUT ###
# rm1: Running
# rm2: Running
# rm1: Zombie
# rm2: Zombie
# rm1 id: 140732837899224
# rm2 id: 140732837899296
# rm1: Init
# rm2: Init
# rm3: Init

 

,探探其 技 技之『虛實』。☺

看來果真是名不虛傳︰

>>> class 蜂鳴器(object):
...     __固有 = {}
...     def __init__(self):
...         self.__dict__ = self.__固有
...         self.狀態 = "啟始"
...     def __str__(self):
...         return self.狀態
... 
>>> class 小哨子(蜂鳴器):
...     pass
... 
>>> 蜂鳴器一 = 蜂鳴器()
>>> 蜂鳴器一.狀態
'啟始'
>>> 小哨子一 = 小哨子()
>>> 小哨子一.狀態
'啟始'
>>> 小哨子一.狀態 = "音響"
>>> 小哨子一.狀態
'音響'
>>> 蜂鳴器一.狀態
'音響'
>>> 小哨子一
<__main__.小哨子 object at 0x7696c9f0>
>>> repr(小哨子一)
'<__main__.小哨子 object at 0x7696c9f0>'
>>> print(小哨子一)
音響
>>> 蜂鳴器一
<__main__.蜂鳴器 object at 0x7696c990>
>>> repr(蜂鳴器一)
'<__main__.蜂鳴器 object at 0x7696c990>'
>>> print(蜂鳴器一)
音響
>>> 

 

, 例 例無虛發的哩!

 

訊 漁父歌》‧屈原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