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文理聖,時物文理哲?!

黃帝陰符經》又稱《陰符經》,全書一卷三篇,傳聞是黃帝所撰,學者大多認為是後人偽托,現有三說:戰國時的蘇秦北魏寇謙之,或唐朝李荃。這部經即使在中國古代的哲學和兵法中都有一定的地位。《陰符經》更是道教的一部重要道經,歷代對它的註解僅次於《道德經》和《南華真經》。《陰符經》有多種版本,在此僅舉一本,略探其自然人生之旨。

黃帝陰符經

天之道,天之行,矣。天有五賊之者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萬物生乎天性,人也人性,機也天之道以人也。機,斗轉星移;機,龍蛇起陸;機,天地反覆;天人合德,萬變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在乎三要。可以動靜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修練,謂之聖人

也。天地萬物之萬物人之萬物之也。三盜三才。故曰:食其時,百骸治;動其機,萬化安。人神而神不知不神所以神。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焉,神明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也。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善聽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倍;三反晝夜,用師倍。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於目。天之無恩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至樂性餘,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人以,我以不愚。人以,我以不奇。沈水入火,自取滅亡。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律曆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盡乎象矣。

從道生一來講,那個一就是妙有,此時陰陽未分,宇宙時空未成,只有太極而已。 太極靜極而動是生兩儀,是為陰陽二氣,此刻五行之氣尚合而未分,而且質未有形未生,因是先天五行是相輔相成的。而後開天闢地,形質已具,於是乎五行殊氣各行其化,這時便有了相生相剋的制化之理,於是把後天的五行稱之為五賊。是告誡五德── 仁、禮、信、義、智 ── 之五行合氣,已經散為五志了 ── 怒、喜、思、悲、恐 ── ,會興起五官日逐五覺之心。而忘卻了有生必有死的道理,隨順五行生剋,日以取死不自知,見不到這個生殺的常理。天殺、地殺都有其時,人若能殺得其時才能地天開泰,天人合德方可謂人亦大的吧!心如火宅而身似木幹,當大火失控,將危及木幹,於是乎雖木生火,此刻火反克其母;有如國有奸邪,應時而起國必潰亡一樣!!天生天命之質,與天地同源的叫做天性,此為本;後天五行之氣所生之心,稱作機心,得氣的多寡是為巧拙,此巧拙是末。為甚麼呢?尋其本所以謹慎眼、耳、口三要,它的動靜之理是九竅邪氣進出原由,也是五行分合的大道,由此才說巧拙可以伏藏不用,根本無礙於體會大道。只要能夠定、靜、安、慮、得,自然就會走上這個大道的阿!!

春生、夏長、大地化、秋收、冬藏是天地生殺萬物,所以為萬物之盜,這是萬物生死的道理,所以生殺以時方能宜與安。養身之理,就是依時節而食,隨時機而動,身心內外變化安和。人們多以聰明神奇為神,不知平常普通所以是神。為甚麼呢?自然而然自是非常平常,天經地義所以極為普通,天地有定有數方可知方可識,於是乎能不神而神。人法天地當如何呢?盜天地之機而已,日月懸象著明,此為機引 ,能見能知反躬修煉,身體力行,或之能固;若以為能奪造化之機,恣意妄行,恐將輕命。

分而用,其用微,是小用,守而捨,自光大,是大用。利之在外,不利於內,取死之行,無益求生。離目為心,所以講契機在目,內視明,方將可得一。天得一以清,故自私而大公,以其無外也;地得一以寧,能無恩且大恩,因皆其生也。所以說道理不在天地文理之象與數,也不在只有聖人能得;道理就在無時無刻不變化的事物當中啊!愛智的哲人自能得之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