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五

端午節

端午節東亞文化圈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別稱端陽節端日節午日節粽子節天中節五月節五日節  艾節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節菖蒲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送離五瘟神,驅除瘟疫的節日。後來楚國愛國詩人屈原於端午節投自盡,後在中國演化為端午節,以紀念屈原,有人稱其為詩人節(有些地方是紀念吳國忠臣伍子胥忌日),是華人三大節日之一,與新年中秋等節日同屬東亞文化圈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琉球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的重要傳統節日

起源

端午節源於對惡日(即農曆五月,因仲夏瘟疫流行而得名)的禁忌 ,也是祭的節日,許多盛行於世的端午習俗都有驅瘟避疫的成分 。雖然中國的端午節常視為紀念楚國詩人屈原吳國忠臣伍子胥的節日,但不少習俗在之前即已流傳,而且不少學者如聞一多考證在屈原投江之前,吳越一帶已有端午節存在。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競渡和吃粽子,都和有關(見聞一多《神話與詩》的《端午考》),可能是迎濤神祭圖騰的習俗。相傳古代中國南方吳越人(今江浙一帶)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每年五月初五舉行祭圖騰儀式,以求來年風調雨順、大豐收。他們把食物裹在樹葉或裝在竹筒中(即現在的粽子),投到江裏去。後來他們還有在這天劃著獨木舟拜訪親朋好友的做法。高興時就即興舉行獨木舟賽,慢慢演變成今天過端午節這種習俗。

名稱來源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2]。《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香港愉景灣的龍舟競渡

 

中國的南方粽(左)及北方粽(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