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正在寫歷史??

既然是『』構成了『社會』,組織了『國家』,那麼無論所奉行的『制度』為何,又怎可說是與『彼時彼地』的『』無關的呢?然而高速的社會變遷與環境改變產生了『巨大壓力』,或許這就是近代『人文』和『科技』之『無力感』的『由來』 ── 無法將那疾馳的火車頭轉向 ── 。全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World War I、WW I 是一場發生於一九一四年七月二十八日至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十一日的戰爭。它的主要『戰場』是在『歐洲』。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六千五百萬人參戰,可能一千萬的人命喪失,又有兩千萬左右的人受傷。

一九一八年德國歷史哲學家與文化史學家奧斯瓦爾德‧阿莫德‧哥德弗里德‧斯賓格勒 Oswald Arnold Gottfried Spengler 著作了《西 方的沒落》 Der Untergang des Abendlandes 一書, 用自己的理論解釋世界歷史,他反對將人類歷史看作為總是『不斷進步』的一種『線性敘述』 eine lineare Geschichtsschreibung。斯賓格勒的『歷史觀點』認為『文化』是『循環的』 Kulturzyklentheorie,『人類文明』的發展都在經歷『新生』、『繁榮』之 後,終將步入『沒落衰亡』,然而『西方文明』正處於『沒落』之中。這本書出版之後成為了『歐洲』和『美國』的『暢銷書』,同時期也引起了很大的『爭議』。

之後的『歷史事實』在當時正講述著另一個即將發生的『現場』,『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美國路德會 Lutheran 的牧師法蘭克‧卜克曼 Frank Buchman 在歐洲看到世界各國都在準備武器以應戰,面對人類在短短的時間裡就發生兩次世界大戰的『事實』,心中有無限的感慨。卜克曼體認到『歷史仇恨』如果沒有被改變,這樣『人類戰爭』也將永無停息之日。他覺得人類世界的『和平』需要從每個人之『內心改造』作起。於是提出了《道德』與『精神』的重整》,這就是『道德重整』一詞的由來, 希望每個人能夠重新『反省』自己或者自己的國家,在那些方面的『所作所為』是對『他人』以及對『社會』具『破壞性』的。…… 歷史記載的是

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五年爆發了全球性之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世界絕大多數的國家以及所有的大國,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 ── 同盟國和軸心國 ──。這場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整整有超過一億多名軍人被組織動員並參與這場軍事衝突。且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己國家的經濟、工 業和科學技術全部應用於戰爭之上,亦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那時發生了『南京大屠殺』和『猶太人大屠殺』,以及美國對日本首度使用『原子彈』等等『事件』。全球總計死亡人數達五千萬到七千萬人。史稱『第二次世界大戰』。

此時如果『閱讀』數千年前『孟子』的一段『議論』,古今猶如在夢中︰

孟子‧公孫醜上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

孟子曰:『仁則榮,不仁則辱。今惡辱而居不仁,是猶惡溼而居下也。如惡之,莫如貴德而尊士,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閒暇,及是時明其政刑。雖大國,必畏之矣。詩云:〈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國家,誰敢侮之?》今國家閒暇,及是時般樂怠敖,是自求禍也。禍褔無不自己求之者。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褔。〉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

孟子曰:『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市廛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悅而願藏於其市矣。關譏而不征,則天下之旅皆悅而願出於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皆悅而願耕於其野矣。廛無夫里之布,則天下之民皆悅而願為之氓矣。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生民以來,未有能濟者也。如此,則無敵於天下。無敵於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此刻假使問著『歷史科學』是否能夠改變什麼的呢?就彷彿設想『社會現象』果真就能警惕淨化人心了嗎??俗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於是如果講『中樂透』的機會等於『被雷劈』,大概人都以為會『中樂透』不會『被雷劈』的吧!因此或做著『人無橫財不富』之事,或冒著『開車之道,頭過身就過』之險!所以說『』的一顆『思變之心』加之以『善忘之心』再加之以『得失之心』…種種『所生之心』正在寫『此時此地』的『人人史』的吧!!或許也可以善養『浩然之氣』,健全『身心體魄』,浸潤於『陰陽相和』的『自然大道』之中。

據聞『王宗岳』,一說是陝西人,另說是山西人,目前尚無定論,有人認為是『太極宗師』。由於王宗岳所傳的『太極拳經』中之『打手歌』,與陳家溝所傳的『打手歌』相近,此外王宗岳所著的『春秋刀殘譜』,也和陳家溝傳下的『陳家溝春秋刀殘譜』具有共通之處。再依王宗岳所著的『陰符槍譜』序文中稱自己曾於乾隆五十五年左右,住在河南省的洛陽,即是陳家溝所在地。與陳家溝第十四代『陳長興』是同時代人。

山右‧王宗岳太極拳經

十三勢論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盪,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前進退後,乃能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 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

太極拳論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功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虛靈頂勁,氣沈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金』 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禦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沈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 病,須知陰陽: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 謂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辯焉!是為論。

太極拳解

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十三勢者。掤、(手履)、擠、按、採、挒、肘、靠。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手履)、擠、按。四正方也。採、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進、退、顧、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十三勢歌

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際。 變轉虛實須留意,氣遍周身不少滯。 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 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不覺費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鬆淨氣騰然。 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 仔細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聽自由。 入門引路須口授,工夫無息法自修。 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 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義無遺。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工夫遺嘆惜。

打手歌

掤履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出。粘連黏隨不丟頂。 又曰。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勁似鬆非鬆。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

十三勢行功心解

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動虛實』也。發勁須沉者鬆淨,專注一方;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往不利〈氣遍身軀之謂〉。 運勁如百煉鋼,何堅不摧?形如捕兔之鶻,神如捕鼠之貓。靜如山岳,動若江河。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後發。力由脊發,步隨身換。收即是放,斷而復連。往復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極柔然後極堅硬,能呼吸然後能靈活。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先求開展。後求緊湊,乃可臻於縝密矣。

又曰:先在心,後在身,腹鬆,氣歛入,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牽動往來氣貼背,斂入脊骨。內固精神 ,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全神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若車輪,腰如車軸。

十三勢名目

攬雀尾。單鞭。提手上勢。白鶴亮翅。摟膝拗步。手揮琵琶勢。進步搬攔捶。如封似閉。抱虎歸山。攬雀尾。肘底看捶。倒輦猴。斜飛勢。提手上勢。白鶴亮翅。摟膝 拗步。海底針。扇通臂。撇身捶。卻步搬攔捶。上勢攬雀尾。單鞭。雲手。高探馬。左右分腳。轉身蹬腳。進步栽捶。翻身撇身捶。反身二起腳。上步挫捶。雙風貫耳。披身踢腳。轉身蹬腳。斜單鞭。野馬分鬃。玉女穿梭。單鞭。雲手下勢。金雞獨立。倒輦猴。斜飛勢。提手上勢。白鶴亮翅。摟膝拗步。海底針。扇通臂。上勢攬雀尾。單鞭。雲手。高探馬。十字擺連。摟膝指捶。上勢攬雀尾。單鞭下勢。上步七星。退步跨虎。轉腳擺連。彎弓射虎。上步攬雀尾。合太極。

 

張三豐

三丰全書

張三丰

也許很多人們更願意相信『太極張三丰』,這不可不說是得之於『金庸』的『武俠小說』。傳說『張三丰』生於宋理宗淳祐七年,福建邵武人,本名通,字君實或君寶。他是南宋、元朝與明朝時的『道士』,通儒學、善書畫及工詩詞,元世祖中統元年,曾舉茂才異等,任中山博陵縣令。

傳聞又說張三丰曾遊歷『寶鷄山』中,見『三山峰』,挺秀且蒼潤可喜,故自號為『三丰子』。後或因『』字和『』字的簡體同形而錯寫為『張三豐』。也有人講,在道教中,『』的形象是《易經》中的『乾卦』之『表象』,而『』字則將之從中『叉斷』,意味為『坤卦』,因此所謂『三丰』一詞意指『乾坤』,所以常為道教人士所喜好,因而改之。

然而《老子》『四十二章』有言︰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故作者以為後說『不可信』。

內家拳』始於明末清初後的『北方拳術』與『道功』,大成於清朝末年;包括了『太極拳』、『八卦掌』以及『形意拳』等等;始尊『張三丰』為『始祖』,民國初年改稱叫做『武當派』。

 

──

《漢書‧王嘉傳》:千人所指,無病而死。可不慎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