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世界︰【□○閱讀】反射式望遠鏡《六》

傳說愛因斯坦在創造相對論之前,曾經『想像』假使能御光而行,那麼所見世界將會如何不同的呢?進而能以『思想實驗』,憑借著加速的電梯,簡明論證等效之重力場!因是『想像力』之培養實在重要無比矣☆

想像

想像,又作想象,亦稱想像力,是形成意象、知覺和概念的能力,其實意象、知覺和概念不是通過視覺、聽覺或者其他感官而被感知 。想像是心靈的工作,有助於創造出幻想。想像有助於為經驗提供意義,為知識提供理解;想像是人們為世界創造出意義的一種基本能力[1][2][3];想像在學習過程中也發揮關鍵作用[1][4]。培養想像力的一種基本訓練方式,是聽故事[1][5];在聽故事中,措辭的準確是「產生出世界」的基本因素[6]

想像是我們面臨任何事情的力量。我們接觸、看到和聽到的東西,通過我們的想像,而合併為「一幅畫面」。

人們一般承認:作為內在的能力,作為從感官對公共世界的感知而來的因素,在心靈里發明部分的或完整的個人領域的這麼一種過程 ,這個術語在心理學的專業用法,意思是在心靈里恢復過程,[來源請求]恢復以前被呈給感知的感覺對象。因為這個術語的這種用法與其日常語言的用法矛盾,有些心理學家更喜歡把這個過程說成「造像過程」或者「意象」,或者稱其為「再生」想像過程,以與「產生性的」或「建造性的」想像過程。被想像的意象是用「心靈之眼」看到的。

想像也可以通過童話故事或者想像之境來表達。最著名的發明或者娛樂產品是從一個人的想像性靈感創造出來的。

關於人類想像力的進化過程的一個假說是:想像力允許有意識的物種可以通過利用心智模擬來解決問題。

孩童通常被認為是想像力豐富的群體。因為他們的思維模式尚未形成,思想中的限制與規則比成人要少。故此往往有著豐富的想像力 。兒童常常使用故事或者假裝的遊戲來操練他們的想像力。當兒童創造幻象的時候,他們是在兩個層面上遊戲的:第一個層面,他們利用角色扮演來演出他們以其想像力創造出來的東西;在第二個層面上,他們又以他們假裝相信的情形做遊戲,在行為上,他們創造出來的東西好像是真實的現實似的,而那已經存在於故事性的神話裡。[7]

藝術家們也通常需要豐富的想像力,因為從事的是創造性工作,想像力能夠幫助他們打破既有的規則,將審美帶入新格局

200px-imagination-warner-highsmith

奧林·列維·華納的作品「想像」(1896年),現存於華盛頓特區的托馬斯傑斐遜國會大廈圖書館

 

一物之用,端賴想像乎!!果有窮盡耶??僅以一凹面鏡觀之︰

從【陽遂取火】

據說燧人氏是在商丘發明鑽木取火,因此商丘被授予「火文化之鄉 」稱號。當地更設有一個佔地 4 萬多平方米的「燧皇陵」陵園[1]

,如果真在『伏羲氏』之後,這個

『離』火為『日』陽,所以取『火』於日;

『坎』水成『月』陰,因此取『水』於月。

之『大哉論』,怪哉!到底誰人何處想來?說不定『丁子』的來歷也不尋常, 只不過尚無說法,但這個『離日坎月,取火於日,取水於月。』古書確有記載︰

周禮‧秋官司寇

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以鑒取明水於月,以共祭祀之明粢、明燭,共明水。凡邦之大事,共墳燭庭燎。中春,以木鐸修火禁于國中。軍旅,修火禁。邦若屋誅,則為明竁焉。

這《陽燧照物》一事,北宋科學家沈括倒是說的明白︰

夢溪筆談》卷三‧辯證一

陽燧照物皆,中間有故也。算家謂之“格術”。如人搖櫓,臬為之礙故也。若鳶飛空中,其影隨鳶而移,或中間為窗隙所束,則影與鳶遂相違,鳶東則影西,鳶西則影東。又如窗隙中樓塔之影,中間為窗所束,亦皆倒垂,與陽燧一也。陽燧面窪,以一指迫而照之則正;漸遠則無所見;過此遂倒。其無所見處,正如窗隙、櫓臬、腰鼓礙之,本末相格,遂成搖櫓之勢。故舉手則影愈下,下手則影愈上,此其可見。陽燧面窪,向日照之,光皆聚向內。離鏡一、二寸,光聚為一點,大如麻菽,著物則火發,此則腰鼓最細處也。豈特物為然,人亦如是,中間不為物礙者鮮矣。小則利害相易 ,是非相反;大則以已為物,以物為已。不求去礙,而欲見不顛倒 ,難矣哉!《酉陽雜俎》謂“海翻則塔影倒”,此妄說也。影入窗隙則倒,乃其常理。

─── 摘自《《派生》 Python 作坊【丁】陽燧月鑑

 

【立體成像】

%e5%87%b9%e9%9d%a2%e9%8f%a1%e6%88%90%e5%83%8f

 

到啟發【3D 顯示器】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3D Displaying

A method for displaying volumetric images, which exploits our binocular vision and does not require eyewear, is discussed. The display can be rendered as a matrix of pivoting micromirrors irradiated by a light beam; each micromirror focuses its pixel beams to the same point of displayed volumetric image. 3D perception of image can be achieved by scanning the point of beams intersection over a virtual surface of displayed image in space.

Comments: 12 pages, 5 figures
Subjects: Optics (physics.optics); Instrumentation and Detectors (physics.ins-det)
Cite as: arXiv:0707.0477 [physics.optics]
  (or arXiv:0707.0477v1 [physics.optics] for this version)

Submission history

From: Oleg Semyonov [view email]
[v1] Tue, 3 Jul 2007 18:56:16 GMT (141kb)

 

不知極限也!!??或許終將走入小說情節物件時代的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