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ic π】電聲學之電路學《一》下

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可以說始於產生『分類』,對『概念』的『理解』也許來自於辨別『異同』。從一個『物理模型』對應的『數學描述』,很容易轉變成用『數學模型』來作『抽象論述』 ,既然得之於『定義精確』、『邏輯嚴謹』和『體系推導』,就難免需要『精讀定義』、『確認關鍵』與『旁敲側擊』之仔細的『閱讀』。在《Thue 之改寫系統《一》》一文中,我們談到了『抽象系統』之『公理化』與『抽象化』的這個『趨勢』。或許說,『理論』起源於『觀察』就有一定的『經驗性』;『自然律』的『歸納』也常沾一些『直覺性』;建構創造『物理模型』說明『現象』總是帶著點『猜測性』。統合來講﹐也許就『事物認識』和『概念理解』祇要能夠『定義適切』、『推理清晰』與『脈絡分明』將會是一種『左右腦平衡』的『方式』吧!

舉例來說,一般分類中都將『電容』歸類成『被動』元件,難到講當年『卡文迪什』不是用著『萊頓瓶』當『電源』來作『實驗』的嗎?通常在『訊號分析』書本中都稱『電晶體』是『主動元件』,但是『控制系統』論述裡又講『電晶體』是『熱力學被動』 Thermodynamic passivity 元件,那麽它到底是『主動』還是『被動』的呢?也許因為今天『電容器』很少當成『電源』來用,它的『初始狀態』 ── 電荷量 Q_0 ── 在許多電路『應用』和『分析』裡,都被當成了『暫態現象』而『忽略』,所以大概不會考慮到這個『被動性定義』有『反例』的吧!然而在『訊號分析』中,多半將整個『直流分析』當成是提供『操作條件』,比較關心『信號』的『放大』、『濾波』和『傳輸功率』等等,因此要是它能夠『放大訊號』,又怎能不說是『主動元件』的呢!要是一個『控制系統』,則必須考慮元件的『可能狀態』,否則我們將如何『度量』萬一控制『失誤』所引起之『後果』的呢?比方說如果一個『電容器』於電源『啟動時』可能會發生『火花現象』,或者說引起『靜電放電』,這說不定會產生巨大的『災難』的啊!所以說長久以來人們『習慣』於用其所『關注』的『角度』作『論述』與給『定義』,也是很正常的啊!!因是有些學者想用著以『能量』為中心,述及『元件行為』的『狀態』、『輸入』與『輸出』的『系統論』,給出比較『合理的』與『正確的』之『定義』。在此就不多說的了。

之前在《【Sonic π】電路學之補充《二》》一篇裡,我們說到了『平均功率』的『定義』,通常物理上與工程中常用『均方根』或叫做『平方平均數』 Root mean square 來計算這個『平均值』,就讓先我們將『平均功率』的定義引述於此

所謂的『功率』 power 是指『能量』之『轉換』或者『使用』的『速率』,用單位時間的能量大小來表示。『功率』的『單位』是『瓦特』 W ,假使 \Delta W 是一物理系統在 \Delta t 時間內所做的功,那麼這段時間內的『平均功率P_{avg} 可以由下式給出

P_{avg} = \frac{\Delta W}{\Delta t}

。而『瞬時功率』就是當時間 \Delta t \rightarrow 0 時,『平均功率』的極限值

P = \lim \limits_{\Delta t\to 0} \frac{\Delta W}{\Delta t} = \frac{{\rm d}W}{{\rm d}t}

。也就是講一秒消耗一焦耳的能量就是一『瓦特』,一般所說的『一度電』是指『一千瓦小時』所使用的『電能』多寡,它等於 1000 \cdot 60 \cdot 60 J

從『瞬時功率』 的『定義』,可以推導出

機械瞬時功率】是 {P}(t) = \vec{F}(t) \cdot \vec{v}(t)

電力瞬時功率】是 P(t) = I(t) \cdot V(t)

。 那麽『均方根RMS, \ rms  的『定義』就是,如果在 0T 時距中,我們『度量』了某個 x  『物理量nt_i, \ i=1 \cdots n ,這個『物理量』的『量測值』是 x(t_i) = x_i, \ i=1 \cdots n,這時我們說這個『物理量x 的『均方根x_{rms}

x_{rms} = \sqrt{ \frac{1}{n} \left( x_1^2 + x_2^2 + \cdots + x_n^2 \right) }

。也可以說,對於一個『連續』可『度量』的 X(t) 而言﹐它就是

X_{rms} = \lim \limits_{T\rightarrow \infty} \sqrt {{1 \over {T}} {\int_{0}^{T} {[X(t)]}^2\, dt}}

,設使 Y(t) 只存在於 T_1T_2 時距間,此時 『均方根』 是

Y_{rms}} = \sqrt {{1 \over {T_2-T_1}} {\int_{T_1}^{T_2} {[Y(t)]}^2\, dt}}

為什麼是這樣『定義』的呢?假使我們『預期』一個刺激源是『周期函數』,它的『響應』也就會是一個『同頻率』之『周期函數』,如此只需要知道『一個週期』的『現象』,就能夠推論『任意時間』的『結果』。更何況『傅立葉分析』讓我們能推廣到更複雜的狀況,即使是刺激源根本就不是個『周期函數』的情形。如果從物理上來說,這個『均方表述』就是滿足『線性』、『疊加原理』與『熱力平衡』種種為『特徵』的『描述』,或許講,是人們常用『習知』之『標準差』的啊!!

於此就讓我們列出一些常見的『典型波形』之『周期函數Z(t) 之『均方根

400px-Waveforms.svg

Sine Wave

Z(t) = a \sin{(2 \pi f t)}Z_{rms} = \frac{a}{\sqrt{2}}

Square Wave

Z(t) = \begin{cases}a & \{f t\} < 0.5 \\ -a & \{f t\} > 0.5 \end{cases}Z_{rms} = a

Triangle Wave

Z(t) = |2a\{ft\} - a|, Z_{rms} = \frac{a}{\sqrt{3}}

Sawtouth Wave

Z(t) = 2a\{ft\} - a, Z_{rms} = \frac{a}{\sqrt{3}}

,此處

t 是『時間』,
f 是『頻率』,
a 是『振幅』,
\{r\}r 的『分數部份』 Fractional part。

 

── 如果命運果真有規劃局;事物就定能分好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