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哲學·下中……

George_Pólya_ca_1973

喬治‧波利亞
George Pólya

How to Solve It

suggests the following steps when solving a mathematical problem:

1. First, you have to understand the problem.
2. After understanding, then make a plan.
3. Carry out the plan.
4. Look back on your work. How could it be better?

If this technique fails, Pólya advises: “If you can’t solve a problem, then there is an easier problem you can solve: find it.” Or: “If you cannot solve the proposed problem, try to solve first some related problem. Could you imagine a more accessible related problem?”

喬治‧波利亞長期從事數學教學,對數學思維的一般規律有深入的研究,一生推動數學教育。一九五四年,波利亞寫了兩卷不同於一般的數學書《Induction And_Analogy In Mathematics》與《Patterns Of Plausible Inference》探討『啟發式』之『思維樣態』,這常常是一種《數學發現》之切入點,也是探尋『常識徵候』中的『合理性』根源。舉個例子來說,典型的亞里斯多德式的『三段論』 syllogisms ︰

P \Longrightarrow Q
P 真, \therefore Q 真。

如果對比著『似合理的』Plausible 『推理』︰

P \Longrightarrow Q
Q 真, P 更可能是真。

這種『推理』一般稱之為『肯定後件Q 的『邏輯誤謬』。因為在『邏輯』上,這種『形式』的推導,並不『必然的』保障『歸結』一定是『』的。然而這種『推理形式』是完全沒有『道理』的嗎?如果從『三段論』之『邏輯』上來講,要是 Q 為『』,P 也就『必然的』為『』。所以假使 P 為『』之『必要條件Q 為『』,那麼 P 不該是『更可能』是『』的嗎??

過去哲學中有所謂『物自身』 Thing itself  的『爭論』,試想假使有一『存在物T_{\Box} ,我們發現它有 P_i 種種『性質』,今有一物 T_{\bigcirc} 具有那些 P_i 等等『性質』,我們能說 T_{\bigcirc} 就是 T_{\Box} 的嗎?如果說『不能』,那麼又發現了 T_{\Box} 還有 Q_i 等等『性質』後,T_{\bigcirc} 也有那些 Q_i 種種『性質』時,我們就能說 T_{\bigcirc}T_{\Box} 的嗎??只怕也是『不能』的吧!這樣講來,發展『科學』又怎麼是『可能的』呢!!假使可以『窮盡』一物之『所有必要條件』能不能在邏輯上『歸結』出它也就是『充分條件』的呢?如果說兩個『事物』找不到可以『區分』的『性質』,難到不該是『同一類』的嗎??更不要說 P \Longrightarrow P ,自身就是『必要條件』之一,因而果真『所有必要條件』都真,它卻不是『充分條件』,這能不產生『矛盾』的嗎??事實上,就算我們知道 R \Longrightarrow P,我們對 P 也沒有真知道『多少』,它不過是 R 的『結論之一』的吧!我們能不能夠知道 P 是『什麼』的問題,也許並不必要『直指 P 自身』而後知,當我們知道『夠多P 不是『什麼』時,在我們了解『不少P 的『性質』後,我們就算說了知『是少』,針對於 P 也並非『一無所知』的吧!!

就像說為什麼人們難以理解『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呢?難到是因為這個理論︰一、『光速』對於『所有伽利略的觀察者』都必然『相同』;二、『同時性』將被破壞;三、『動的時鐘』會走得『比較慢』,『跑的尺』會『縮短』;四、或者各種『悖論』存在 ,……… 的呢?也許講幾個『單純的概念C_i ,它的『長串』之『邏輯推理C_i \Longrightarrow \cdots  C_j \cdots C_k \cdots 令人『困惑』,讓人感覺『能是這樣』和『會是這樣』的嗎?然而如果『接受前提』,卻又不想『同意結論』,大概只必然是『自相矛盾』的了!假使從『所知』與『所行』的來看『人間事』之『定奪』,或許只可以『抽象的說』,『相對』的『意義』在於對所有『觀察者』沒有『所不同』,人各以其『所知所行』為是『度量』,那麼又怎麽會有『知行』合不合一的問題的呢?又怎麽會有『知難』與『行難』之比較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