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

如果問今天的人閱讀數千年之前的文章,真的於人能有什麼助益的嗎?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先,摘一小段孟子的言論,然後再探討他想說的是什麼?

離婁章句下

徐子曰:「仲尼亟稱於水,曰:『水哉,水哉!』何取於水也?」亟,去吏反。亟,數也。水哉水哉,歎美之辭。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舍、放,皆上聲。原泉,有原之水也。混混,湧出之貌。不舍晝夜,言常出不竭也。盈,滿也 。科,坎也。言其進以漸也。於,至也。言水有原本,不已而漸進以至於海;如人有實行,則亦不已而漸進以至於極也。苟為無本,七八月之閒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澮, 古外反 。涸,下各反。聞,去聲。集,聚也。澮,田閒水道也。涸,乾也。如人無實行,而暴得鸪譽,不能長久也。聲聞,名譽也。情,實也。恥者,恥其無實而將 不繼也 。林氏曰:「徐子之為人,必有躐等干譽之病,故孟子以是答之。」鄒氏曰:「孔子之稱水,其旨微矣。孟子獨取此者,自徐子之所急者言之也。孔子嘗以聞 達告子張矣,達者有本之謂也。聞則無本之謂也。然則學者其可以不務本乎?」

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於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幾希 ,少也。庶,眾也。人物之 生,同得天地之理以為性,同得天地之氣以為形;其不同者,獨人於其間得形氣之正,而能有以全其性,為少異耳。雖曰少異,然人物之所以分,實在於此。眾人不 知此而去之,則名雖為人,而實無以異於禽獸。君子知此而存之,是以戰兢惕厲,而卒能有以全其所受之理也。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物, 事物也。明,則有以識其理也。人倫,說見前篇。察,則有以盡其理之詳也。物理固非度外,而人倫尤切於身,故其知之有詳略之異。在舜則皆生而知之也。由仁義 行,非行仁義,則仁義已根於心,而所行皆從此出。非以仁義為美,而後勉強行之,所謂安而行之也。此則聖人之事,不待存之,而無不存矣。尹氏曰「存之者,君 子也;存者,聖人也。君子所存,存天理也。由仁義行,存者能之。」

孟子曰:「禹惡旨酒而好善言。惡、好,皆去聲。戰國策曰「儀狄作酒,禹飲而甘之,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遂疏儀狄而絕旨酒。」書曰:「禹拜昌言。」湯執中,立賢無方。執,謂守而不失。中者,無過不及之名。方,猶類也。立賢無方,惟賢則立之於位,不問其類也。文王視民如傷,望道而未之見。而,讀為如,古字通用。民已安矣,而視之猶若有傷;道已至矣,而望之猶若未見。聖人之愛民深,而求道切如此。不自滿足,終日乾乾之心也。武王不泄邇 ,不忘遠。泄,狎也。邇者人所易狎而不泄,遠者人所易忘而不忘,德之盛,仁之至也。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三 王:禹也,湯也,文武也。四事,上四條之事也。時異勢殊,故其事或有所不合,思而得之,則其理初不異矣。坐以待旦,急於行也。此承上章言舜,因歷敘群聖以 繼之;而各舉其一事,以見其憂勤惕厲之意 。蓋天理之所以常存,而人心之所以不死也。程子曰:「孟子所稱,各因其一事而言,非謂武王不能執中立賢,湯卻泄邇 忘遠也。人謂各舉其盛,亦非也,聖人亦無不盛。」

孟子曰:「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王者之跡熄,謂平王東遷,而政教號令不及於天下也。詩亡,謂黍離降為國風而雅亡也。春秋,魯史記之名。孔子因而筆削之。始於魯隱公之元年,實平王之四十九年也。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乘, 去聲。檮,音逃。杌,音兀。乘義未詳。趙氏以為興於田賦乘馬之事。或曰:「取記載當時行事而名之也。」檮杌,惡獸名,古者因以為凶人之號,取記惡垂戒之義 也。春秋者,記事者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時,故錯舉以為所記之名也。古者列國皆有史官,掌記時事。此三者皆其所記冊書之名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孔子曰:『其義則丘竊取之矣。』」春 秋之時,五霸迭興,而桓文為盛。史,史官也。竊取者,謙辭也。公羊傳作「其辭則丘有罪焉爾」,意亦如此。蓋言斷之在己,所謂筆則筆、削則削,游夏不能贊一 辭者也。尹氏曰:「言孔子作春秋,亦以史之文載當時之事也,而其義則定天下之邪正,為百王之大法。」此又承上章歷敘群聖,因以孔子之事繼之;而孔子之事莫 大於春秋,故特言之。

孟子曰:「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五世而斬。澤,猶言流風餘韻也。父子相繼為一世,三十年亦為一世。斬,絕也。大約君子小人之澤,五世而絕也。楊氏曰:「四世而緦,服之窮也;五世袒免,殺同姓也;六世親屬竭矣。服窮則遺澤寖微,故五世而斬。」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私, 猶竊也。淑,善也。李氏以為方言是也。人,謂子思之徒也。自孔子卒至孟子游梁時,方百四十餘年,而孟子已老。然則孟子之生,去孔子未百年也。故孟子言予雖 未得親受業於孔子之門,然聖人之澤尚存,猶有能傳其學者。故我得聞孔子之道於人,而私竊以善其身,蓋推尊孔子而自謙之辭也。此又承上三章,歷敘舜禹,至於 周孔,而以是終之。其辭雖謙,然其所以自任之重,亦有不得而辭者矣。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可以與,可以無與,與傷惠;可以死,可以無死,死傷勇。」先言可以者,略見而自許之辭也,後言可以無者,深察而自疑之辭也。過取固害於廉,然過與亦反害其惠,過死亦反害其勇,蓋過猶不及之意也。林氏曰:「公西華受五秉之粟,是傷廉也;冉子與之,是傷惠也;子路之死於衛,是傷勇也。」

孔子之時代,正逢春秋五霸,孟子則生於戰國七雄之際,天下刀兵不斷,百姓死傷無數,所以孟子認為『今不如古』『古不如初』。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人性並沒有多大的變化,因此社會的現象,也就多所類似。價值的取捨,通常並無二致。也就是說︰閱讀千年古史,實際上是觀察人性,反思他的可能與不可能性。假使眼前的機器人革命成功,百年後人類的食物和用品能否免費供應?社會也就不必存在階級?廢止貨幣,說它不過是個過去回憶?……

然而從現今走向來看,彷彿人們還沒準備好,進入烏托邦 utopia

Hieronymus_Bosch_-_The_Garden_of_Earthly_Delights_-_The_Earthly_Paradise_(Garden_of_Eden)

,那又要如何重回伊甸園的呢??

科技源自人性,它卻無法改變人性。若作正面運用,能夠增加人類的福祉,反之也能讓人間變成煉獄!!這就是講︰由東西方的人類活動紀錄來作觀察,知識並不能使人自己向善改過,公平與正義如月隨行,就祇是看得見,卻又搆不著。更別說,她還有那陰晴圓缺初一和十五的哩!!

民國初年有人說︰科舉太八股。然而探究它的原起,始於隋,興於唐,至宋而備,反倒象個通往『公平舉才』的創舉 。 考 試 考試制度由它發展而出,試問︰廢除考試,天下能變得更公平嗎?人民可自主各適其性的作選擇嘛??也許世界百年來的教育改革,說明了人類目前的才智尚不足以解決這個問題!依舊落於兩難的辯證中 !!

或許這正是《易經》吸引人的千古之秘吧︰

上九,視履,考祥其旋,元吉。

視履,作一句,與素履夬履同例。視者回視而詳審也,中爻離目,視之象也。祥者善也,三凶五厲,皆非善也。考其履之善,必皆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下文其旋是也。旋者,周旋折旋也。凡禮以義合,而截然不可犯者,謂之方,猶人之步履折旋也。以天合而怡然不可解者,謂之圓,猶人之步履周旋也。禮雖有三千三百之多 ,不過周旋折旋而已。考其善于周旋折旋之間,則中規中矩矣,豈不元吉。

上九當履之終,前無所履,可以回視其履矣,故有視履之象。能視其履,則可以考其善矣。考其善而中規中矩,履之至善也。占者如是,不惟吉,而且大吉也。

《象》曰:元吉在上,大有慶也。

大即元,慶即吉,非元吉之外,別有大慶。